來源:人民日報
2021-04-28 08:29:04
原標題:惡性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比10年前提高近10個百分點
來源:人民日報
惡性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比10年前提高近10個百分點
大病診療能力有效提升
本報記者 申少鐵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8日 第 13 版)
核心閱讀
優化腫瘤診療模式,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數量;開展罕見病診療培訓,提升醫生診斷治療能力;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近年來,國家衛健委不斷從規范診療行為、推廣治療新技術、提高區域診療能力等方面提升大病診療能力。
27日,國家衛健委舉行“醫療服務惠民生百年巡禮”專題首場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我國腫瘤診療、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以及罕見病防治發展成就的有關情況。
規范腫瘤診療行為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惡性腫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達40.5%,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個別惡性腫瘤,比如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已高于部分發達國家。
“整體來看,我國癌癥治療情況逐步改善。很多晚期癌癥患者得到了救治,生活質量有較大改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說,這與黨和國家極力推行癌癥規范化診療息息相關。2013年,國家癌癥中心成立了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大力推行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及各種癌癥的規范化診療行為。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腫瘤專科醫院和床位數量、腫瘤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均不斷增加,以腫瘤專科醫院、綜合醫院腫瘤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為主體的癌癥診療和康復體系初步形成,腫瘤診療模式更加優化,診療水平顯著提升。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以腫瘤規范化診療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提高腫瘤規范化診療水平。
“近年來,國家醫保談判等方式促使抗腫瘤藥物大幅降價,有效提高了腫瘤患者的藥物可及性。”赫捷說,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建立了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對全國1400多家大型醫院進行抗腫瘤藥物監測,促進規范合理用藥。監測網數據顯示,2020年醫院配備談判的抗腫瘤藥物數量同比增15%,住院患者使用的人次增6%,而平均每次用藥費用下降8%,有些昂貴的免疫治療藥物、靶向治療藥物均次費用下降50%—70%。
前不久,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發帖揭露腫瘤治療黑幕。焦雅輝介紹,國家衛健委已與北醫三院取得聯系,請醫生提供更多詳細信息,對其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對于反映的基因測序、基因檢測等問題,其中是否有不當利益交換,國家衛健委讓上海市衛健委進行調查。“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我們絕不護短、絕不回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焦雅輝說。
“癌癥患者個體差異明顯,治療方法也很復雜。目前,基于有限的醫學證據所制定的診療共識、指南甚至是標準,不太能夠跟上醫學發展的速度。”赫捷說,醫學是一個探索的科學,一些醫生基于較充分的臨床證據,給患者一些超適應證或超指南的治療,是為了探索診療效果。事實證明,很多癌癥患者在這種診療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時,醫院的臨床藥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應當對這些診療行為進行嚴格監督。
成立診療協作網絡
提升醫生診斷能力
最近,來自山東的段女士在北京協和醫院確診了罕見病——胃泌素瘤。
10年前,段女士出現了腹脹、腹瀉癥狀,她在當地醫院進行了治療,沒有多少好轉,也沒能查出具體病因。
2020年,北京協和醫院教授李景南去山東給當地醫生培訓胃泌素瘤相關知識,段女士的主治醫生正好參加了這次培訓。主治醫師聽到胃泌素瘤的癥狀與段女士的差不多,覺得段女士可能患的是胃泌素瘤。隨后,主治醫生通過國家罕見病協作網,將段女士轉診到北京協和醫院李景南處。
李景南很快為段女士申請了罕見病多學科診療,最終確診為胃泌素瘤。目前,李景南團隊已經為段女士制定了診療方案,近期將給她安排手術。
近年來,罕見病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2015年,國家衛健委成立了罕見病專家委員會,制定了第一批包含121種病的罕見病目錄,并對目錄內的所有病種逐一制定診療指南。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說,有了目錄,藥品審批和患者醫保報銷都有了參考依據。目前,國家正在組織第二批目錄的遴選工作,將為更多病種的罕見病患者帶來福音。
單病種罕見病患者人數極少是造成罕見病診療困難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罕見病診療困難,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成立了包含324家醫院的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其中,北京協和醫院是全國牽頭醫院。
李林康介紹,2019年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與北京協和醫院開發了中國罕見病診療服務信息系統,并且組織協作網內300余家醫院開展罕見病病例實時登記工作,目前已登記各類罕見病患者46.8萬例。
由于罕見病病例少,大部分醫生缺少診療經驗,客觀上導致了罕見病診療難度大。李林康說,協作網辦公室和北京協和醫院已經組織了30余場線上和線下培訓,涉及80余個病種,覆蓋了20余個城市的5萬余名醫生,有效提高了社會認知和醫生的識別、診斷、治療能力。此外,協作網打通遠程會診、雙向轉診路徑,探索為罕見病患者開展多學科診療,有效提升了罕見病診療質量。
建設區域醫療中心
專家團隊平移下沉
“沒想到在家鄉就能把大手術做了!”家住福建省廈門市的老林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成功接受了動脈瘤切除手術。
動脈瘤切除術本來就屬于高難度手術,由于老林已年過七旬,手術難度更大。如果在過去,老林必須到上海的大醫院才能完成手術。廈門醫院采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專利技術,使用同質化的手術操作標準,成功為他實施了手術。
廈門醫院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廈門建立的區域醫療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介紹,中山醫院將專家團隊平移和下沉到廈門醫院,在廈門醫院開設了40多個科室,全部要求執行與中山醫院同樣的技術標準,有效提升了廈門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
2019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聯合啟動了區域醫療中心試點建設項目,在北京、上海等醫療資源富集地區,依托高水平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在患者流出多、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河北、山西、福建等8個省份針對腫瘤、神經疾病等6個重大疾病類別,通過建設分中心、分支機構等方式,建設區域醫療中心,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
焦雅輝介紹,目前第一批試點建設項目已經開始運營,填補了當地的若干技術空白,跨省就醫的患者明顯下降,逐步實現“大病不出省”。國家衛健委將在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成功經驗和模式向更大的范圍和領域推廣,最終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更多的是瞄準那些影響群眾健康的重大醫療領域、前沿問題。”焦雅輝說,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承載著科研創新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任務。通過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逐步讓醫療資源的布局呈現國家有“高峰”,區域有“高原”,省里有“高地”,實現大病、重病在省里就能治療的目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