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21-05-05 15:04:05
原標題:平臺經濟當告別資本蠻力
來源:新華社
近期,國內多家互聯網平臺頭部企業被社會輿論高度聚焦,可惜都不太光彩。它們有的因在網絡零售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市場監管總局處以高額行政處罰;有的因在商品促銷中涉嫌使用不當誘導手段,被消費者訴諸公堂。
一時間,煊赫一時的國內互聯網平臺經濟進入多事之秋。一些網絡自媒體更是越俎代庖、叫嚷悲歌。時隔多日再度回眸,這不過是互聯網頭部企業被網絡自媒體碰瓷、收割一波流量而已。那些所謂“悲歌”不僅離題萬里,更于事無補。
當時光走進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以互聯網為依傍的平臺經濟形態來到了抉擇發展路徑的十字路口。這才是互聯網平臺頭部企業無法回避的必答題。
想必,你我都感受到互聯網平臺經濟一方面提供的服務越來越便利,一方面它又好像越來越遠離人心。
在城市社區便利店,店老板們感受到來自互聯網平臺的敵意。在巨額資本補貼加持下,低到幾塊錢甚至幾毛錢的農副產品,借助各式各樣的低價拼團洶涌而至,原本的小微經濟生態被摧得七零八落,一家人的生計往往就成了問題。低價拼團得來的瓜果禽蛋,又往往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瑕疵。
在圖書出版行業,一本書有好幾種價格的異常情況也越來越常見。譬如一套古典文學叢書,印在書背的定價上千元,電商標價幾百元,實際促銷價不足百元。如此詭異的銷售定價策略,讓人難以理解究竟是想讓利于消費者,還是涉嫌價格欺詐。更不要說,那些上市不久的新書短時間內就按六七折銷售,讓人訝異知識勞動的結晶貶值得如此之快。
價格異常低的農副產品,是以壓減供應商、零售商生存空間為代價;折扣異常高的出版物,是以擾亂圖書銷售市場、蠶食出版社與圖書作者合理利潤為代價。這不由得讓人追問,消費者得到的實惠,是建立在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嗎?
圍繞互聯網平臺經濟的處罰與質疑、糾紛與擔憂,并不意味著否定平臺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意味著國家支持平臺經濟發展的態度有所改變。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大敵,更是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忌。任何壟斷或者嘗試壟斷的行為,都是對公平競爭環境的傷害。
回顧過往,中國的平臺經濟走出了一條從披荊斬棘到蔚為大觀的發展之路。無數小微企業從中覓得廣闊商機,無數消費者從中釋放消費潛力。平臺經濟能壯大為中國新經濟形態的代表,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平臺經濟茁壯成長的背后,更有國家綜合實力不斷躍升、基建水準不斷提高、百姓生活需求充分發掘的助力。
時至今日,從吃穿住用到行政商旅,想找到一個與平臺經濟毫無干系的消費者,是如此之難。在以互聯網為脈絡展開的平臺經濟賽道上,中國已跑在前列,但這并不是平臺經濟巨頭可以逾越法度揮灑資本的通行證。
平臺經濟正處于新一輪躍升的前夜。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平臺經濟從打通供需兩端入手,以最大程度削減傳統流通中介環節起家,開始了自身的發展晉級之路。從取代傳統中介到衍生新經濟形態,再到培養自有生態,平臺經濟的每次躍升都帶來巨大的體量拓展,將更多、更廣闊的生產要素融匯起來。
然而,在去中心化過程中,平臺經濟自身正形成新的“中心化”——渠道的“中心化”。躍升成功與否,取決于平臺經濟對自身發展的追求和定位。
風起于青萍之末,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是“二選一”式壟斷、涉嫌不當的促銷手段,還是降維打擊實體便利店、變相壓榨商品供應方,這些都是平臺經濟中資本逐利天性缺乏約束后所呈現的惡——利字當頭、義拋腦后。商業競爭的行事邏輯不能有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時修剪長歪的枝杈,才能讓樹木更加挺拔。
一木獨秀難成林,萬紫千紅才是春。平臺經濟應意識到被賦予的公共屬性,認識到所背負的社會責任,體會到應堅守的發展準則。告別資本蠻力、善用創新活力,才是平臺經濟行穩致遠、不斷向上生長的核心競爭力。(半月談評論員 蕭海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