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21-07-30 11:50:07
原標題:把西藏打造成生態文明高地
來源:光明網
【專家學思】
作者:吳守蓉(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青藏高原是我國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在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中,生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揭示了生態是統一的、平衡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此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藏,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化了冰川雪域既是資源也是優勢,更是高原自然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認識,有助于更好利用雪域冰川的資源稟賦,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生態文明是千年大計。青藏高原孕育了長江與黃河兩條母親河,保護青藏高原就是保護好中華文明的歷史血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守護好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就是增進廣大百姓的民生福祉。當前,全球面臨氣候變化、冰川融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現實挑戰,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是邁向新征程的中國對全球作出的重要貢獻。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要堅守生態紅線,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西藏冰川、湖泊河流資源豐富,珍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高原物種基因庫,但生態系統脆弱,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敏感。目前,西藏生態紅線面積達53.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45%。守護好這道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建設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嚴守冰川、江河湖泊、森林草原保護及自然保護地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同時,要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合理確定城市人口規模,科學配套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
要在系統治理中突出“冰”的特殊性,牢固樹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打通“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相關研究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位于北極圈的格陵蘭島巨型冰川脫落,海平面上升。西藏同樣面臨冰川融化的危險,應積極關注冰川消融、草地退化等生態問題。“十四五”時期,應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建立系統治理的認知體系、空間規劃體系、工程體系、監測評價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制度體系。同時,依托獨特的自然生態優勢和人文景觀,培育發展特色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要。
要以建設國家公園為抓手,保護生物多樣性。從1956年我國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國家公園體制,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我國自然保護事業力度不斷加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當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建設活動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提出,推動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建設。“十四五”時期,要以建立國家公園為重要抓手,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國家公園群,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推動青藏高原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尕瑪多吉、趙斌藝、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30日 07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