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八班·地市新聞聯播
2021-10-13 23:35:10
你可能在電視上、手機小屏上看到過風景如畫的堯山風景名勝區,欣賞過她獨特的奇峰怪石、幽谷深潭、溪流瀑布、溫泉地熱等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景觀,你未必知道這座山與堯帝、與墨子的淵源到底有多深。今天,請隨記者的腳步去探尋這座山堯帝文化與墨子文化交相輝映的歷史密碼。
堯山,是以帝王的名字命名的山脈,與劉累有不解之緣。
劉累是堯帝第十六代裔孫,生活于夏朝第十三代帝孔甲年間,為“御龍氏”。一天,雌龍突然死去,劉累將其制成肉羹獻給孔甲帝,孔甲食之味美,命令劉累再獻。劉累因懼怕雌龍已死之事敗露,遂攜家遷往魯山堯山腳下,與妻趙王氏養蠶繅絲,墾荒漁獵,繁衍生息。
《左傳》、《竹書紀年》、《后漢書·地理志》、《史記•夏本紀》等典籍中都記載有劉累遷魯及建堯祠的故事。
堯是我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他在位七十年,能明馴德,以親九族,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后禪讓于舜。劉累一直想為祖先堯修建祠堂。祠堂是報本敬宗、尋根問祖的地方,也是祖宗神靈所依的地方。在堯山偏僻隱蔽的地方修建堯祠,不僅能緬懷堯帝的寬厚與仁愛,繼承和發揚堯帝的品德風范與功績,促進家族進一步興旺發達,還能避免被孔甲發現。
堯山因為堯祠而名。曾做過魯陽太守的我國著名地理學者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于魯縣,立堯祠于西山,謂之堯山。”
東漢人張衡《南都賦》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劉累就是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劉姓人物,因此被奉為劉姓始祖,堯山也成為天下劉姓的發源地。
有了堯祠,這片山脈就有了堯山的稱謂,上古地理名著《山海經》之《中山經》、漢代地理名著《漢書·地理志》等史籍中還記載了堯山的秀美風光。
地靈人杰!堯山這片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世尊稱為“科圣”的墨子。據典籍詳實記載,墨子出生地在堯山腳下的竹園村相家溝,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后,墨子“浪跡走天涯,旋踵歸故里”。堯山腳下的熊背鄉土掉溝是墨子晚年的歸隱地,因歸隱時改姓為“黑”,人們稱其為“黑隱寺”。當地留有非常豐富的墨子傳授人們技藝、教練徒弟的傳說故事、歌謠和歷史遺存。這些傳說和遺跡都有力印證了墨子是魯山人的事實。
墨子是堯山文化滋養出的最早的一位圣賢,其先祖墨如是夏王大禹的老師。墨子時,堯山的堯祠規模宏大,觀祭拜人流,耳濡目染堯之遺風,追慕先賢,這才有了他的宏才大志,也才有了他“交相利”、“兼相愛”的堯帝和合思想的延伸,也才有了他“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政治學說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題,它明證了墨子強烈的政治情感、鮮明的價值取向。“沒有堯祠昭彰墨子奮發,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出身貧賤的墨子很難成為一位‘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實踐家、行動家,把為天下興利除弊當作自己一生奔走的目標。沒有哪一位先賢與堯之和合思想契合得這么緊密,也難怪墨子在當時就‘盛譽流于北方,義聲振于楚越’(《呂氏春秋》語),成為與孟子齊名的圣賢。”魯山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邢春瑜說。
為傳承和弘揚堯帝文化、墨子文化等傳統文化,近年來,魯山縣創建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墨子文化旅游區”,建成了以墨子古街為主體的河南堯山墨子文化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經常與堯山景區一起舉辦主題活動,帶動當地民眾增收奔小康,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大型舞臺劇《堯山傳奇》就是其亮點之一,這是以墨子一生的“傳奇”為背景,結合魯山當地文化打造的一臺文化大戲。該劇以墨子文化為依托,經過數百人的團隊匠心打磨,從堯帝擊壤到戰國攻城大戰,再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最后到當今魯山的繁榮發展,完美演繹了魯山這個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經濟的發展歷程。
“堅持以文化塑魂增韻添彩是景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決扛起以文興旅、以旅載文的責任,找準與堯帝文化、墨子文化的結合點,通過系列有力有效的舉措,讓游客來到景區思想有收獲、嘴巴有滿足、身心有快樂。歡迎大家到魯山堯山游玩、度假!”平頂山市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局長史曉天發出盛情邀請。
河南廣電全媒體記者 徐艷麗 報道
來源:十八班·地市新聞聯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