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11-03 15:20:11
不久前,一段女孩在校園內抱著吉他彈唱的視頻引發網友討論——原來,女孩的面容、表情、聲音乃至音樂都來自人工智能合成,高度逼真的虛擬形象讓人一時間很難辨別,不少人感嘆,科技正不斷刷新想象力的邊界。
信息技術帶來日新月異的數字環境,一方面,深度偽造、大數據算法等新技術解鎖了更多落地空間,刷臉識別、指紋解鎖等應用場景,深刻改變了生活和社交方式;而另一方面,隨之產生的種種信息安全風險,比如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算法偏見等,也讓人們深刻感知到科技發展背后隱藏的倫理道德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引導科技向善成為一道必答題。
科技向善,守住倫理底線是前提。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變得更加“透明”,“暴露”在智能設備的感觸下已成為常態。海量數據里匯總著人們的行動軌跡,年齡、形象、喜好等被清晰勾勒出來。長此以往,平臺和用戶之間的數據鴻溝逐漸形成,信息的不對稱、不透明不僅侵害了用戶的知情權,不斷加劇的風險甚至可能挑戰法律紅線。如果平臺和開發者未經過知情同意擅自收集用戶信息,或者數據收集方沒有妥善保管用戶信息,就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
科技向善,擰緊監管閥門是關鍵。近年來,從行業內發起生物識別用戶隱私與安全保護的倡議,到相關部門對個人信息保護展開一系列專項治理,范圍逐漸拓展;從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到明確數據處理活動應符合社會公德和倫理,規范更加具體;從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再到建立起已收集個人信息清單和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保障越來越全面……越織越密的信息安全保護體系,讓“觸網”愈發安心。
事實上,數字技術本無善惡之分,正確引導將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一旦失控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危害。從科技創新的角度關注“能做什么”,從倫理道德的層面審視“該做什么”,探尋個人信息保護與合理合規使用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激發科技向善的力量,服務美好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