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12-22 19:46:12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手握“金剛鉆”,不怕“磨刀石”——在長慶油田感悟新一代人的石油報國夢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蘭州12月22日電 題:手握“金剛鉆”,不怕“磨刀石”——在長慶油田感悟新一代人的石油報國夢
新華社記者
記者近日在甘肅省慶陽市走訪長慶油田生產一線時,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子承父業,與風沙為伴,愿將一生致力于石油開采事業。從城市到大山,他們選擇了什么?山坳坳里如何抱出“金娃娃”?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張礦生,一個天生就與油礦結緣的西北漢子。因為出生在“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油田,父母給他取名礦生。2004年研究生畢業后,張礦生來到長慶油田工作。
這個位于鄂爾多斯盆地的油田,油氣儲層堅硬致密,被稱為“磨刀石”。要從這樣的儲層里打出油,如同從干毛巾里擠水。
攻克“磨刀石”最關鍵的技術是“壓裂”,即把巖層壓碎,讓儲藏在里面的油氣滲流出來。張礦生是長慶油田油氣工藝研究院院長,工作近20年來,他一直圍著“壓裂”轉,帶領團隊和“磨刀石”較勁,經常一頭扎進大山,一干就是幾個月。
石油開發離不開科研創新和技術攻關,但每一次用于現場試驗,都可能付出難以預料的代價。“鉆一口水平井,壓裂不成功,幾千萬元的投入打了水漂,那滋味太難受了。”他說,最難的是,在經受無數次摔打后,大家還得從零開始。
十年前,長慶油田從國外引進非常規油氣開發理念,當時還是一名年輕壓裂技術工程師的張礦生發現,一提到關鍵問題,外國專家就避而不談,把圖紙、材料捂得嚴嚴實實。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張礦生感慨地說,當時國內非常規油氣開采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差一大截,主要工具、材料依賴進口,要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就得在技術創新上突破、突破、再突破。
張礦生帶領團隊,歷經數百次攻關實驗,從模擬實驗巖石壓裂造縫到提高整個油氣水平井體積壓裂系統效能,歷時十多年,使長慶油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壓裂工具更新到第五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像這樣的重大科技項目,他和團隊組織開展了20多項。一些創新研發成果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長慶油田也實現了水平井鉆井、體積壓裂高端工具的國產化。
張礦生也曾憧憬過不同的人生。十多年前,他曾對定居海外的大學校友心生羨慕。但在多次觀摩世界頂尖石油公司的研發中心后,他有了新的想法:“在老區奮斗,會有一種白手起家的成就感。自主創新才能擁抱人生更大舞臺。”
像張礦生這樣出生在油礦、創業在油田的人還有很多。記者每次來到長慶油田,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我為祖國獻石油,獻了青春獻子孫”,石油精神早已融化為石油人的家國情懷。有些石油家庭,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參與了陜甘寧盆地石油會戰,他們一輩接續一輩,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奉獻青春熱血。
當“90后”楊子毅第一次來到華池縣南梁鎮附近的長慶油田一處原油中轉站時,發現自己的崗位和當年父親是一樣的。這位法語專業的大學生,曾經夢想做一名馴馬師,連自己都沒想到,后來能在西北大山里馴服“油龍”,并且慢慢安下心來。
“出門是山頭,進門是床頭。”這位皮膚黝黑的小伙子直言,“當年前往油田的路上,景色越來越荒蕪,心情越來越低沉,現實與向往的生活落差太大。”工作地點深居大山,荒涼寂寥,唯有的一點聲響,是抽油機的隆隆聲。
“怎么安下心的?”記者好奇地問。
“這里不分年齡資歷,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報。尤其年輕人會有很多機會,只要肯干敢干,企業就可以打破常規,安排到關鍵崗位上挑重擔。”工作5個年頭,楊子毅已經是南梁作業區梁四轉中心站的站長。他指著身邊的幾位同事說:“瞧,我們清一色是‘90后’,個個都是井場的老把式。”
他說,每逢山里出現惡劣天氣,請纓參加應急搶險的大都是年輕人;有時井場設備半夜發生故障,他們沒有車輛只能摸黑步行,往返就是5公里……油田一線盡管沒有大海、高樓、山珍海味,但每每感受腳下幾千米深處的油氣,經過自己的雙手輸向千家萬戶的時候,成就感油然而生。
勁風從黃土高原的溝壑呼嘯而過,蒼茫大地到處皚皚白雪。回想連日來見過的新時代石油工人,一個答案越來越清晰:只有荒涼的高原,沒有荒涼的人生。(記者任衛東、馬維坤、張欽、梁軍、文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