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3-08-27 13:10:08
原標題:山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礦山變“綠山” 沙地成“富地”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礦山變“綠山” 沙地成“富地”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8月23日一大早,棗莊市薛城區林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孟凡煥就頂著大太陽出門巡山了:“越是天氣熱樹越容易缺水,越要加強巡護。”
不到8點,孟凡煥的上衣已經濕透。檢查完千山半山腰的一處水閥,確認無破損后,他終于放下心來:“靠著這些水閥,蟠龍河水才能順利上山,這可是關系著滿山樹木喝水的大事兒。”如今,曾經光禿禿的石頭山,放眼望去已是滿目蔥郁。
20世紀80年代,薛城區依托山體發展采礦業,千山上曾有80多個采石場。雖然這些采石場早已全部退出,但留下了多處破損山體。“這千山就是一座被開發得遍體鱗傷的荒山。因為沒土沒水,山上寸草不生,零星活著的樹也基本是靠雨水活著。”孟凡煥常年奔波在各個山頭,有著30多年的荒山造林經歷。
2020年,千山片區修復治理工作拉開大幕,危巖體清除、土方回填、場區平整、引水上山……如今的千山,已成為城市中醒目的一片綠意。
近年來,山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一體化推進修山、增綠、擴濕、整地,著力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薛城區境內多山,大小山頭137個,多數屬于石灰巖山體,無土缺水,植被難以生存。“山上種樹必須要有水,有了水才能保證成活率。裸巖山體缺土的問題,得采取‘因坑定苗’‘見縫插針’‘客土造林’等措施。”孟凡煥深知生態修復工作牽一發需動全身。
巡山路上,孟凡煥很留心樹木的生長情況。為解決山上沒土的問題,孟凡煥和同事們就地取材,用碎石塊壘砌出一個狀似魚鱗的石坑,再往里面填上土。就是靠著這樣的土辦法,解決了沒有土的問題。
土有了,水的問題怎么解決?2021年,隨著棗莊市山水林田大會戰全面開啟,薛城區提出了引水上山的設想,通過敷設地下水管道的形式,把4公里外的蟠龍河水引到千山,在山里開挖80余個蓄水池,徹底解決植樹造林缺水問題。同時種植適應性強、耐瘠薄、耐干旱的側柏、黑松等常綠苗木,搭配紅櫨、黃櫨、五角楓、黃連木等彩葉樹種,適當增加木槿、百日紅等花果樹木,形成“山下有果、山腰見彩、山上常綠”的森林生態景觀。
從全省看,山東積極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廢棄礦山治理,治理修復廢棄、關停礦山6000余座,治理面積105萬畝。通過生態修復治理,許多廢棄礦山成為綠水青山。
河水引到千山頭,沃土補到荒山上。在黃河故道,沙地也在統籌治理下成為致富田。
7月到10月,冠縣蘭沃鄉韓路村的梨子迎來豐收季。與別處的梨樹不同,這片梨園長在曾經幾乎寸草不生的沙地上。冠縣位于黃河故道,昔日黃沙滾滾,不僅自然生態惡劣,百姓的生計也很成問題。
幾十年的防風固沙,冠縣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經驗——在沙化土地區域前沿營造防護主林帶,建設200畝大小的生態防護型用材林“網格”,同時根據沙地或鹽堿地性質,在裸露的土地上種植榆樹、毛白楊、刺槐等樹木,網格內栽植櫻桃、梨等經濟作物。在一個個“網格”的協作下,沙塵的危害逐漸降低。“據氣象部門監測,目前聊城區域性沙暴不再出現,大于8級以上的大風很少出現,災害天氣明顯減少,小麥受干熱風影響次數較20世紀末減少90%以上、小麥倒伏減少80%以上。”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景臣說。如今的黃河故道林海莽莽,多年的堿洼樹茂糧豐。
山東通過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多生態福祉。“這個過程中我們加強監測監管,守住生態資源安全底線。建設空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系統,搭建林長制、田長制、自然保護地監測等20個應用場景,注冊用戶達到19.3萬人,在全國率先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覆蓋監測。”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馬福義介紹,2018年以來全省涉林案件查處率保持在95%以上。( 陳曉婉 孟令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