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wǎng)
2023-09-01 11:14:09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當人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全社會就能形成遵法守法、崇德向善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
當司法回歸本源,讓司法有力量、有溫度,就能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筑牢堅實堤壩,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生動的法治課。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15個人民法院抓實公正與效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涉及英雄烈士名譽榮譽保護、誠信經(jīng)營、見義勇為等主題。這些案例,明確支持了正當行為免責、自甘風險自負其責的基本理念,堅決防止“誰鬧誰有理”等“和稀泥”做法。在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定分止爭,有助于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弘揚社會正氣。
通過司法案例明確司法對于各種社會行為的判斷,有助于引導當事人對糾紛解決結果形成合理預期,引導公眾循法而為。“誰鬧誰有理”等觀念之所以還有一定市場,或是因為部分當事人對自身權責利不夠了解,或是因為之前的某些案例給了一些人不合理預期。此次發(fā)布的案例中,原告張某不配合安檢人員安檢被阻攔倒地受傷。其間,安檢人員沒有使用暴力,也沒有其他過激行為,阻攔原告進站系履行安檢職責的正當行為。因此,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這一案例,闡明了正當履行職務者不承擔責任的司法理念,對于引導公眾遵守公序良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推動社會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積極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社會遇到“扶不扶”“救不救”“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難題時,司法裁判必須亮明態(tài)度、辨明是非,如此才能成為引領社會風氣、維護公序良俗的風向標。近年來,一件件典型案例的判決,明確支持正當行為免責,為行善者撐腰、讓失德者失利,同時讓廣大群眾認識到,法律既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當人們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全社會就能形成遵法守法、崇德向善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自覺。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權利意識普遍增強,明確是非對錯的公平正義成為社會對司法結果的期待。比如,對于見義勇為,明確支持正當行為免責,才能鼓勵更多人敢做好事、愿做好事。本次發(fā)布的典型案例中,明確保障了善意施救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利,讓助人者覺得更踏實、更有保障。實踐證明,在司法判決中彰顯“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對于激濁揚清、懲惡揚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衡量和判斷司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也要看社會效果。司法的社會效果建立在依法公正裁判基礎上,是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司法公信。比如,在云南省臨滄市住建局訴臨滄市人社局工傷保險資格認定案中,戴某某被確診腦死亡后因醫(yī)院進行捐獻器官手術,導致醫(yī)院出具死亡證明超48小時而不被認定為工傷,法院依法糾正了不認定工傷的不合理決定,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使社會公益之舉受挫。當司法回歸本源,讓司法有力量、有溫度,就能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筑牢堅實堤壩,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通過一個個公正合理的判決,回應群眾對司法熱點問題的關切,在價值層面昭示法治捍衛(wèi)公平正義的宗旨,有助于堅定“法不庇惡、邪不壓正”的決心和信心,強化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當遵法守紀者揚眉吐氣、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成為普遍的社會共識和現(xiàn)實,全社會充滿正氣、正義,法治中國的光輝將照亮每一個人。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31日 05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