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30日訊 中國科普研究所聯合抖音29日在北京發布《短視頻平臺共創知識傳播新生態》(以下簡稱“報告”),闡述短視頻及短視頻平臺對于知識傳播產生的影響。報告指出,社會正在見證一場互聯網上的知識大眾化浪潮,短視頻已經成為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
報告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短視頻獲取知識,短視頻成為學校、書本、線上課程平臺、中長視頻等途徑之外的一大補充學習渠道。
報告指出,短視頻開啟了知識傳播的新入口,它憑借視頻的立體、鮮活、豐富展現讓知識更容易傳播,吸引眾多創作者和專業機構進入短視頻平臺,與億萬用戶展開知識互動。短視頻平臺兼具娛樂性和學習性,通過營造共創共治的環境,推動資源合理配置,促進了知識普惠和社會價值實現。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玲認為,短視頻平臺形成的知識傳播生態具備高效連接能力。知識網絡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支撐創作者、用戶和平臺方共同高效運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抖音為例,已有上百個科技機構、上百所雙一流高校、上百位知名學者進駐,成為高質量知識的傳播源頭。短視頻平臺用戶學習需求的增長、知識創作者增加、知識短視頻占比上升,形成了以滿足知識需求的可持續業態。優質知識創作者通過短視頻平臺,可以獲得可持續的收益。
相關創作者代表認為,優質知識內容才是核心競爭力,當下知識類內容創作生態繁榮,活躍于短視頻平臺的創作者已經是不容忽視的知識傳播力量。對于高校、博物館等知識機構以及科學家和大量專業人士而言,平臺不僅能幫他們找到想要學習的用戶,還能準確定位用戶需求,根據用戶評價對好評內容進行精選,從而為有效的知識創作提供保障,這是平臺成功吸引大批“大家”“專才”“頂流”進駐并迸發創作熱情的主要原因。
在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由于短視頻的時長限制,很多知識只能被簡化和濃縮,這可能導致一些重要細節被遺漏甚至引發誤解。如何利用短視頻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副主任李紅林建議,在短視頻科普時,最重要的是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所有信息都應基于權威的科學研究和事實,避免誤導觀眾。在利用短視頻的語言通俗性、表現立體化等特點時,要避免過度娛樂化,應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和短視頻的娛樂的適度結合。同時還要尊重知識產權、關注社會責任。
據抖音知識垂類運營相關負責人介紹,院士創作者長期受到網友的歡迎,目前,已有8位兩院院士在抖音開設賬號。發布會公布的“科普扶持計劃”將重點鼓勵和支持100家科研科普機構(如各地科協、科研院所、學會等)在抖音做科普,重點支持劉嘉麒院士、朱敏院士等100位院士的科普內容,重點扶持和激勵超過1000位各類型科普優質創作者生產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