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4-11-28 09:14:11
原標題:濟南:拓展城市空間,激活黃河北發展潛力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濟南:拓展城市空間,激活黃河北發展潛力
來源:大眾日報
濟南黃河大橋新橋老橋并立,前后跨越40余年。(記者 劉飛躍 報道)
雙橋架南北,平地起飛虹。11月23日上午,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的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時通車。加上今年通車的聊泰黃河公鐵大橋、大北環黃河公路大橋,濟南市跨黃橋隧達21處,居沿黃城市首位。跨黃橋隧的陸續通車,將加快黃河兩岸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激活黃河北發展潛力。
新橋通行能力翻了一番
“新橋跑起來很舒坦,現在不用擔心擁堵問題了。我們不少員工都來自市區,以后上下班就方便多了。”11月23日,在濟南黃河大橋主線橋通車當天,山東溫聲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旭東便迫不及待地體驗了一把新大橋的感覺。
濟南城市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峰介紹,濟南黃河大橋作為連接濟南起步區與老城區的南北向主干道,處在濟南黃河南北岸聯系的必經之路上。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則是濟南西部城區跨黃的重要通道,大橋建成后將大大縮短黃河南北兩岸的通行時間,同時能夠緩解周邊京臺高速、建邦黃河大橋等通道的交通壓力。
兩座大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魯A魯S牌照九座以下小客車過橋免費。在通車當天,不少市民特意來體驗。參與大橋建設的濟南黃河大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煒告訴記者,老橋已經運行40余年,每天車流量達4萬多,在新橋修建前已經非常擁堵。
“新橋的設計通車能力是每天10萬輛,相較于老橋通行能力翻了一番。按照測算,主城區到起步區開車走老橋需要1小時,走新橋只需半小時,能節省一半時間,從燕山立交橋到大橋北側的收費口大約需要10分鐘。”韓煒說。
未來再添三條跨黃橋隧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近年來,濟南市不斷加快省會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爭創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更加凸顯。在跨黃橋隧建設方面,市域183公里黃河上規劃了跨黃橋隧34處,中心城區范圍內平均2.5公里1處,濟南起步區范圍內平均2.2公里1處。
其中,濟樂高速南延線于2020年9月通車,“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于2021年9月通車,濟南黃河鳳凰大橋于2022年1月通車,加上剛剛通車的濟南黃河大橋主線和濟南黃河齊魯大橋,4年多時間共完成了5條跨黃橋隧建設。
跨黃橋隧的增多減少了出行的時間成本。豆源和(山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一帆感受很深。“以前走黃河大橋送貨,有時候堵車三四個小時都出不來。鳳凰大橋通車后去黃河南岸城區方便了一些,現在新橋通車后去濟南老城區送貨更加方便了。”
濟南也正在繼續推進跨黃橋隧建設,濟南黃河濟濼路北延隧道已完成雙線貫通,正積極推進隧道內部機電施工、裝飾裝修等附屬工程建設,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山河號”盾構機累計掘進600余米,濟南航天大道穿黃隧道工程東岸主體結構底板封底,西岸接收井同步施工。“我們正在以未來三年每年竣工通車一條的目標加快推進,進一步織密過河通道新走廊。”濟南城市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許為民表示。
為片區發展賦能
2021年10月,濟南公交K260路正式開通,這是“萬里黃河第一隧”首條公交線路。至今該線路共穿越隧道12.1萬余次,運送乘客225.6萬余人次,如今已經成為連接黃河兩岸居民的重要紐帶。
駕駛員張玉奇一直在這條線路上跑,他告訴記者:“工作日坐公交車去黃河南岸上班和周末去黃河附近游玩的乘客越來越多,起步區沿線變化很大,廠房一間間建了起來,很多建筑物也拔地而起,新城越來越有模樣。”
交通先行,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有了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剛剛批復的《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次提出了濟南“主城”的概念。在面向2035年的城市格局框架中,攜河北拓,穩步建設起步區將成為濟南重要的城市戰略,并將起步區納入中心城區進行統一規劃管理。
當前,濟南黃河大橋新橋北岸,起步區城市副中心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總部經濟區、生態文化區、科創金融區、科研辦公區和都市陽臺片區全面啟動,這個區域也是承載著濟南開放合作新使命的中新濟南未來產業城所在地。
起步區建設管理部部長鄭兆宇表示,兩座大橋順利通車,向南連接,起步區與奧體片區、醫學城片區、西客站片區等重點區域通行更為順暢;向北輻射,打通了濟南北部的濟陽區、商河縣與中心城區連接的“主動脈”,進而為省會都市圈和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記者 劉飛躍)(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