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2017-01-28 14:25:01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包紅包是過年的一項大學問,如果住在美國,與在中國的父母分隔兩地,孝親紅包要怎么給呢?
根據春節習俗,長輩給晚輩的紅包稱作“壓歲錢”,而子女若已出社會工作,也會給長輩紅包,意為“添歲”,以祝福長輩增福添壽。一些在美定居的華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不與父母同住一地,每逢農歷新年,他們仍會通過匯款等方式給父母紅包,以表達孝敬之心。
另外一些華人則表示,來美多年后,已沒有給父母紅包的習慣。他們說,除非剛好在過年時回國探親,否則并沒有機會親手將紅包交給父母,匯款的話,感覺已失去原意;父母往往也會體貼子女在海外打拼不易,對他們表示不用拘泥這項習俗。
華人重傳統 大多不愿免俗
住在新澤西州的楊先生說,他在出國前,由于有穩定的收入,當時就有按月給父母孝親費的習慣,搬到美國后,若每月匯款,被扣下的手續費不劃算,所以他每年春節,會將款項一次匯給父母。他說,跟在中國一樣,他包孝親紅包也會取個吉利數字,像是3600元,只是單位換成美金。
住在加州的施小姐說,由于三個孩子年齡尚幼,搭飛機十分麻煩,干脆邀爸媽春節來美國一起過年,機票由她出,當作是給父母的紅包。她笑說,其實她的爸媽每次來美,都會帶上裝滿四個行李箱的土產、禮物,對小孩而言,就像是遲來的圣誕老人,也一解她的思鄉病,而且爸媽都會準備豐厚紅包給三個小孩,讓她每年還能“倒賺”。
紐約的蘇先生說,他有三個兄弟,每人都會準備孝親紅包,所以他覺得自己也未能免俗。不過他表示,住在中國的其他兄弟,是父親節、母親節、生日與三大節,都會給父母紅包,而且會帶父母上餐館,并輪流買單;相形之下,只身在美的他,就少了為這些家族聚餐付賬的機會。
金錢觀差異 美國人難理解
在美華人在是否給孝親紅包的議題上,也可能面臨文化差異的沖擊。嫁給美國人的任小姐說,孝親紅包對她而言,是個很難向丈夫啟齒的問題,她說,由于美國文化中,沒有孝親費這種觀念,她光是向丈夫解釋,就費了很大一番唇舌,兩人還因此吵了好幾次架。
任小姐說,她的丈夫認為,逢年過節送禮給父母無妨,但若每年固定給父母金錢,他就難以接受。任小姐引述她丈夫的話:“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存款或年金嗎?我的薪水也沒給我爸媽啊!”
任小姐說,自己來自觀念傳統的家庭,而且她出國念書的全部費用,都是父母資助,讓她更希望通過孝親費回報父母。不過,她畢業后就結婚,完全沒有私人積蓄,加上她是專職主婦,婚后沒有實質收入,使她更覺得沒有立場要求丈夫掏腰包。
她表示,自己的兄長每年都會準備紅包給父母,她也認為這是成年子女的責任,但家中只有她這個嫁到國外的女兒,即使回家探親,除了一些伴手禮外,對父母都沒有實質回饋,讓她內心十分難受。
有心無力 留學生艱辛打拼
此外,據了解,許多在美留學的研究生,不會給父母紅包,即使已過而立之年亦然。一名在紐約求學多年的黃姓研究生說:“說來慚愧,還沒拿到博士前,我多少還是要靠爸媽接濟。”他自嘲,隨著博士論文一年又一年寫不出來,仿佛青春期被拉長一樣,這份“壓歲錢”,可能要一直領到他獲得學位,才能還給爸媽了。(王若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