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2-15 16:15:02
新華社華盛頓2月14日電 題:警惕美國風險之三:危機傷口為何遲遲難愈合?
新華社記者 江宇娟
十年前次貸危機爆發,進而演化成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至今,世界經濟仍沒有完全走出危機陰影,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遠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新興市場國家的潛在風險也在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近幾年來一直在調低全球經濟增速,并指出金融危機帶來的“后遺癥”——高負債、低投資、金融行業脆弱性,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拖累了全球經濟復蘇。
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為阻止經濟加速下滑,加大了財政救助規模,導致公共債務快速攀升。同時受超寬松貨幣政策影響,主要新興經濟體債務也明顯上升。IMF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09年,全球債務占GDP比重從約200%上升至220%。到2015年底,這一比例更是高達創紀錄的225%,其中大約三分之二是私營部門債務。
IMF表示,債務水平高企限制了投資和消費,不利于經濟增長。私營部門債務水平高企則增加了出現金融危機的可能性。IMF還指出,由于當前增長和通脹仍處于較低水平,發達經濟體去杠桿進展緩慢,而去杠桿過程又可能拖累經濟活動,這進一步加大了去杠桿的難度。
投資低迷是金融危機留下的另一個后遺癥。世行數據顯示,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投資大幅下降,盡管2014年至2016年有所回升,但增速遠低于金融危機前。受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下降以及私營部門債務上升等因素影響,新興經濟體投資增速從2010年開始也逐步放緩。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鮑威爾此前表示,金融危機的后遺癥已經讓美國經濟陷入潛在增速和實際增長雙降的局面。他說,金融危機以后的復蘇充滿不確定性,需求低迷且企業和就業市場活力下降,這些因素導致近年來美國生產率增速放緩,并有可能影響美國經濟增速。
金融危機后,各國意識到監管者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監管不力是造成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國出臺了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蘭克法案》,其他國家也加強了金融監管力度。
IMF去年10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短期內全球金融穩定風險有所下降。但由于全球經濟長期處于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環境,全球金融穩定面臨的中期風險正在上升。
報告指出,低利率環境使得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盈利和償付能力受到威脅,發達經濟體仍需要應對銀行系統不良貸款高企等金融危機遺留問題,同時許多新興經濟體企業杠桿率大幅增加,金融脆弱性加劇。
IMF還指出,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金融市場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保險公司、養老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系統中的重要性穩步上升,為金融穩定和監管帶來新的挑戰。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說,美國金融系統的結構性問題導致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但目前這一系統仍過度依賴短期融資。
他說,美國應該進一步推進并加強《多德-弗蘭克法案》的金融監管改革。削弱甚至取消這一法案將增加美國財政風險,加大美聯儲再次采取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可能性。
全球經濟如何解決金融危機的后遺癥,IMF給出的藥方是經濟增長,建議各國通過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來提振經濟增長,同時加強宏觀審慎以夯實全球金融體系基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