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2-22 07:21:02
核心閱讀
近期,中國和印度經(jīng)典著作翻譯工作傳來好消息。據(jù)印度漢學家狄伯杰教授介紹,《四書》《駱駝祥子》《活著》《看上去很美》等書印地語定稿翻譯已經(jīng)送交出版社準備出版,另外,季羨林的《中印文化交流史》、巴金的《家》、阿來的《塵埃落定》等書的印地語翻譯工作也將在2月截稿。這些書籍的翻譯和出版,代表著中印經(jīng)典翻譯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是中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又一例證。
作為“中印經(jīng)典和當代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印度方負責人,狄伯杰表示,近一年來該項目進展很快,已經(jīng)有七八本中國著作即將在印度出版。這位印度尼赫魯大學的漢學家坦言,“我們的工作必須加速,我知道中國同行已經(jīng)走在了前邊。”
“這些經(jīng)典理應成為了解中國的必讀作品”
“這是中印兩國政府簽署的合作項目,雙方都期待著按計劃完成翻譯任務。”狄伯杰一邊跟本報記者介紹,一邊查閱著由他參與審定的中國著作書目。這25部中國經(jīng)典中,除了《四書》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外,其余都是文學作品,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代作品,也有《駱駝祥子》《子夜》《京華煙云》《手機》《白鹿原》《秦腔》等現(xiàn)當代作品。
這些著作何以能代表“中國經(jīng)典”,狄伯杰的解釋是,“側(cè)重文學性是我們選定作品時一直強調(diào)的,對印度普通人來講,認識中國不能少了文學。另外這些作品極具時代性,社會影響大,理應成為印度讀者了解中國的必讀作品。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有些中國著作此前已被翻譯過,所以就沒有被列入該項目。所以說這次即將以印地語面市的中國作品都是印度‘首秀’”。
然而,中國經(jīng)典的印度“首秀”有些姍姍來遲。據(jù)介紹,從2013年5月中印雙方達成經(jīng)典互譯項目協(xié)議,到2015年12月的兩年多時間里,印度方面在書目選定、翻譯團隊組建、落實出版商等環(huán)節(jié)進展緩慢,而在此期間,中英文版《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已經(jīng)出版,中國學界已三譯印度梵文經(jīng)典《薄伽梵歌》,這些國家級重點圖書交流項目的快速進展令印度學界坐不住了。狄伯杰介紹稱,“從2015年底,由尼赫魯大學教研人員為主體的翻譯團隊正式建立,共有約17位精通中文及印地語的專家、教授加入,他們有的本身就是長期研究某中國作家的學者,對其著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較全面的認識。這對印度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經(jīng)典著作有所幫助。”
“我見過巴金,翻譯他的作品是我的夢想”
在尼赫魯大學任教的戴溫蒂教授是位巴金迷。面對本報記者采訪,她的思緒回到了20年前那個令她激動的時刻,“那時我才20多歲,是印度在華師大的留學生,我很喜歡巴金的作品,當我得知使館要組織為巴老慶生活動時立刻報了名,沒想到在1997年11月24日,也就是巴老93歲生日前一天我收到了邀請,我放下所有事情準備去見他。”
時隔20年,由戴溫蒂翻譯的印地語版《家》即將出版。“我見過巴金,翻譯他的作品是我的夢想,能夠加入25部中國經(jīng)典翻譯項目更是我的榮幸”,在戴溫蒂看來,這部小說反映的是印度讀者十分關心的青年人的問題,他們對戀愛、理想與自由的追求有著時代烙印,但其精神實質(zhì)是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同樣會對當代的印度青年人產(chǎn)生影響。戴溫蒂還對《家》中描寫的中國節(jié)慶習俗印象深刻,“中印間不少文化習俗有共通之處,書中不少描寫會令印度讀者感同身受。”
阿帕娜在印度恰爾肯德邦中央大學任教,她選擇翻譯余華的《活著》,目的在于讓印度讀者感受中國式的農(nóng)村生活。她說:“余華的語言簡單、生動、有趣,卻反映出最深刻的人性,這也給我的翻譯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另一位被中國作家的語言風格所打動的茅篤亮教授,來自印度北阿肯德邦臺拉登大學中文系,目前他正在北京進修。茅篤亮已將王朔的小說《看上去很美》翻譯完成。他認為,王朔的作品已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希望了解中國現(xiàn)當代社會的印度讀者不可或缺的。
“中印共同培育的文學市場一定會紅火起來”
面前擺著已經(jīng)于去年出版的印地語版《論語》,手頭正在整理一部關于“一帶一路”的新書手稿,完成《四書》的最終翻譯審定后還有一部《紅樓夢》在等著他。狄伯杰很忙,但他樂此不疲,信心滿滿,“我很清楚這些‘大部頭’的分量,但我的專業(yè)和興趣就是中國古文,也曾經(jīng)出版過相關的書籍。我感覺翻譯中國著作的印度學者是有優(yōu)勢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印兩國文化自古以來相互聯(lián)系,兩國在許多精神價值方面的理解是共通的,這是我們彼此理解的重要基礎。”狄伯杰還舉例說明:“比如中國的‘孝道’,印地語里雖然沒有這個詞,但它反映出的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顯然是東方民族都能接受的,我們在翻譯時甚至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推廣開來。”
戴溫蒂認為,從語言學的角度講,印地語也有很大的包容性,很多外來詞匯很快會融入印地語,而且會很快普及。特別是在越來越多印度人關注中國,希望了解變化中的中國之時,中國很多有價值的理念值得推廣到印度,而文學作品正是很好的橋梁。
中國著作即將在印度面市,狄伯杰對市場前景頗有信心,“一開始是學中文的工具書或是傳記類作品,之后必然會發(fā)展到文學作品,出版商對此的信心正在建立。而且這次25部中國經(jīng)典翻譯項目有政府資助,出版界沒有后顧之憂,相信中印共同培育的文學市場一定會紅火起來。”
“很高興看到中印經(jīng)典翻譯項目將取得階段性成果,這是中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又一例證”,印中文化促進會秘書長默罕默德·薩奇夫?qū)Ρ緢笥浾弑硎荆敖陙碇杏∥幕涣骺胺Q中印關系中的一大亮點,各領域、多層次的官方及民間交流夯實了兩國交往的基礎。”
(新德里2月21日電 駐印度記者 鄒 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