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17-03-21 08:37:03
今年9月在利馬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30次全會上將選出2024年奧運會主辦城市,隨著布達佩斯在上月退出,此次申奧將成為巴黎與洛杉磯的“單挑”。2012年倫敦、2016年里約熱內盧、2020年東京,按不成文慣例,奧運會理應在2024年回到歐洲,加之反對全球化的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國際形象平平,巴黎的勝算本應相當大。但現在,法國人卻已經開始了內斗。
數家法媒日前報道,本國多個法語保護團體準備近期起訴巴黎奧申委在申奧過程中使用英語口號的行為。巴黎此次申奧期間,曾在巴黎地標建筑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用燈光打出申奧口號,但口號卻使用了“Made for sharing”(為了分享) 這一官方英文表述,引發多個法語保護團體抗議,甚至法國學術機構法蘭西學院也通過投票表決做出了譴責巴黎奧申委的決定。
在選用“Made for sharing”這個英語口號前,巴黎奧申委的第一版官方口號是法語“La force d’un rêve”(夢想的力量),顯然,法語版和英語版口號之間毫無關系。剛剛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法國著名皮劃艇選手埃斯坦蓋曾對媒體表示,選用英語口號做宣傳是為了使法國的準備工作能夠讓更多人知曉。他還表示,目前國際奧委會的大部分委員都只講英文,使用英文口號將使申奧成功的把握更大。
然而法語保護團體對這一解釋并不買賬。參與反對的團體有法國作家全國聯合會、法語國家未來協會﹑ 法語拯救與發展協會等。這些團體認為,巴黎奧申委使用英語申奧口號是“對法蘭西語言明顯的侮辱”。這些團體聯合起來聘請律師,向巴黎奧申委發出一項起訴前的“催告”通牒,要求奧申委撤回英語口號,并用一條法語標語取代。
反對團體一共提出了三條主要反對理由:首先,巴黎奧申委的行為違反了法國法律。1994年,法國議會曾制訂過一部以當時文化部長杜蓬名字命名的關于法語使用的法律,即“杜蓬法”。這部法律試圖規范法語使用:根據“杜蓬法”第2條,“法國任何文字﹑口語或視聽廣告必須使用法語”;第14條規定,“禁止公共法人在有相同意義的法語詞組或語詞存在的情況下使用由外語詞組或語詞組成的制造標志﹑商標或服務標識。”
其次,奧林匹克憲章規定:“法語是奧運會的第一語言。”同時,法語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官方語言,和英語有著同等的地位,因此法國申奧沒有必要使用英語宣傳。
最后,“Made for sharing”這一英語口號同樣是美國快餐品牌必勝客的宣傳用語,巴黎奧申委使用與該品牌相同的英文口號,向外界傳達了法國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實際上,法語地位和法國文化自信的問題一直是法國社會的熱門話題。2016年2月,法國教育部提出一系列法語書寫改革,其中包括取消法語中的部分變音符號,理由是這樣的書寫更加“國際化”。此舉遭到許多法國人的反對,理由是變音符號是法語書寫區別于英語的重要特征,如果變音符號被逐步取消,法語將變得更加像英語。
法國獨立評論員馬賽爾認為,上世紀初,法國人曾以說法語為榮,并希望法語在與英語、德語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因為當時英、法、德是實力相近的歐洲強國,三種語言的競爭就本質而言是法國與英國、德國文化影響力的競爭。而二戰后,說英語的美國對法國有著絕對的實力優勢,而英語也隨著美國文化的強勢地位進一步影響法國。
法國《國際郵報》認為,在戴高樂執政時期,一直試圖強調法國的文化獨立性,抵御英語文化的入侵。但是隨著老一輩政治家故去,法國年輕一代更青睞美國文化,法國政壇也越來越“親美”。無論是教育部取消法語變音符號,還是巴黎奧申委使用英語申奧,折射出的都是法國知識精英的“親美”傾向。而這一切以“國際化”為理由作出的改變,實際上是“美國化”。
有趣的是,這個被部分法國人認為是“親美”的舉動,其實是為了在一次一對一的競爭中擊敗美國代表。巴黎和洛杉磯都曾兩次舉辦奧運會,誰將繼倫敦之后成為第二座三度舉辦夏奧會的城市,在9月的利馬大會上一定會得出答案。如果巴黎落選,那將是法國首都繼1992年、2008年、2012年后第四次申奧失敗,這樣的結果又會不會傷害到法國作為體育和文化大國的自信呢?(記者李 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