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4-22 13:05:04
新華社巴黎4月22日電 通訊:希望年青一代延續閱讀的習慣——在法國感受雨果的生命力
新華社記者張曼
“雨果喜愛孩子,疼愛他的孫輩喬治和讓娜,給他們講故事、做玩具、寫詩,甚至出了一本詩集《做祖父的藝術》!他甚至還會趴在地上給孩子們扮馬呢……”
世界讀書日前夕,在位于巴黎孚日廣場的雨果博物館內,講解員埃莉薩正繪聲繪色地給小朋友們講著雨果的故事。
“雨果不僅疼愛自己的子孫,也關心法國兒童的生活狀況,猜一猜200年前的小朋友們和你們的生活有什么區別?”埃莉薩問道。“19世紀很多小朋友不能上學,他們要工作,”9歲的卜拉欣第一個想到了答案。
“對!雨果不僅寫小說、劇本和詩,還關心人民生活疾苦,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去上學,倡導免費全民教育。民眾自然也深深愛戴他,這就是為什么在他葬入先賢祠時有200多萬人涌上街頭,這在法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埃莉薩說。
這是雨果博物館推出的“講故事參觀”服務,每天針對帶兒童的家庭游客定時提供兩場不同主題的“故事講解”。講解員帶領小朋友們欣賞這座百年博物館里的繪畫、家具、雕塑等藏品,感受雨果不同時期的生活場景,再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串起這位大文豪的一生。
約一小時的“講故事參觀”結束后,卜拉欣請埃莉薩推薦幾本雨果入門讀物,這讓埃莉薩頗有成就感。“我在這里工作了8年,不少孩子在聽完故事后都會去讀我推薦的兒童版《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卜拉欣13歲的姐姐法伊娜是最認真的小聽眾。“老師要求我們閱讀《悲慘世界》,我想通過參觀做一些準備,講解員的故事幫我了解了雨果的生活,我有點明白為什么雨果這么偉大了,因為他并不僅僅是作家”。
姐弟倆的父親阿斯盧阿尼此前已帶他們欣賞過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希望孩子們能傳承對經典文學的欣賞和熱愛,也希望他們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阿斯盧阿尼說。
2015年《費加羅報》的一項調查顯示,雨果是法國人最喜愛的經典作家。更難能可貴的是,辭世132年后,這位“法國的莎士比亞”依然活躍在民眾的文化生活中。
早在1830年,在古老的法蘭西喜劇院,雨果的歌劇《艾那尼》首次亮相并扎下浪漫主義戲劇陣營。近200年后,此劇依然在該劇院上演,而他的另一部戲劇《盧克雷齊亞·波吉亞》為該劇院本季劇目之一。
記者年初在巴黎會議宮觀看音樂劇《巴黎圣母院》時印象深刻。可容納3000余人的表演大廳里幾乎座無虛席,激揚的旋律回蕩出一個遠去的時代,全場都沉浸在加西莫多與艾斯梅拉達的故事中,演出結束后觀眾們在演員帶領下一起合唱劇中經典曲目《大教堂時代》。
雨果的作品還經常被搬上大銀幕,不同時代的改編賦予其作品新的生命力。雨果博物館館長熱拉爾·奧迪內說,這些電影擴大了雨果的國際影響力,“博物館每年接待16萬參觀者,其中一半以上為外國游客”。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雨果,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緊密。“老師們會來博物館現場上課,我們的講解員也會定期去學校舉行講座,”奧迪內說。
最讓奧迪內引以為傲的是博物館“會將展覽帶到無法前來參觀的群體中”。博物館曾在監獄里舉辦過雨果展,讓犯人們參與布展,欣賞展覽。“所有人都應該有權利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光輝,”奧迪內說。
然而,盡管在法國無人不識雨果,對其作品也略知一二,可在網絡時代愿意捧起百年前大部頭作品的讀者日漸稀少。如何給傳統經典文學爭取現代讀者是奧迪內面臨的難題。
“幸運的是,雨果作品被列入學校教程,孩子們在學校都會讀一兩本雨果作品”。不過奧迪內也笑著指出列入教材的“副作用”:“孩子們通常會反感編入教材的作家,成年讀者不太會主動選擇雨果,可成年人才能更加理解其作品。”
他曾做過一場關于雨果作品《笑面人》的講座,“一些聽眾后來閱讀了這本書,并專門寫信說原來雨果的作品文學水平如此之高,以前在學校時并不曾感受到”。
奧迪內認為,學校教育可把雨果留存在法國的文化中,但不應是唯一的方式。“我們應該利用網絡時代的數字化工具展示和介紹經典文學,我要求博物館團隊在網站上用心寫一些篇幅較短的介紹和評論文章,以激發網友興趣”。
“閱讀能夠培養專注力和持久力,我們努力發展雨果的年輕讀者并非只是為延續雨果的影響力,也希望年青一代能夠延續閱讀的習慣,”奧迪內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