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5-21 09:52:05
用文物講述歷史,是博物館展覽的主要呈現方式。3月2日至5月3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在國博舉辦的展覽“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進一步拓展了這種策展思路——重在從全球史的角度解讀世界各文明于互動中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貢獻。100件(套)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燈具,縱橫兩百萬年,涵蓋各大洲,以時間為序,通過序言、開端、最初的城市、權力與哲學、儀式與信仰、貿易與侵略、變革與適應、邂逅與連結、我們制造的世界九個部分,展現了文明創造的軌跡,共同述說著通過資源、技術、思想、文化的傳播與共享,人類文明從早期互動不斷走向深入的趨勢。
文明的交流與互動,成為貫穿展覽敘事的重要線索。展覽以一件生產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的“佘盆梅海特內棺”為序言,意在表明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合作已成為普遍現象,并突出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意義——展品材料全部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黃金來自努比亞,瀝青來自兩河流域,木料來自于黎巴嫩,青金石來自阿富汗。人類文明的互動或許比我們已知的更早。如展出的“克洛維斯矛頭”,便展現著一萬年前克洛維斯人的祖先可能通過大陸橋穿越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的歷史。這種石矛頭的出土地遍布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北美各地,呈現出這種狩獵工具的擴散軌跡。
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開啟定居生活,不同族群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密切,既進行著族群與近鄰間物品、技術和思想的交流,也進行著一些族群向外尋找新的定居地而使各種知識技藝向外的傳播。來自伊拉克北部的“公牛頭紋碗”和來自埃及的牛形“化妝品調色板”,便述說著黃牛的馴養如何從中東地區傳到北非的過程。隨著勞動的分工合作,約五千年前北非和亞洲的大河流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和國家。文字的發明、交通技術的改進、經濟生產的專門化、政府的有效管理為早期城市和國家間的商貿往來提供了條件——例如烏爾王城皇家陵墓出土的“王后豎琴”上的青金石可能來自阿富汗,黃金可能產自伊朗或埃及;克里特島出土的“米諾斯禮拜者”揭示了米諾斯文明與東方文明間的貿易路線:克里特島并未發現青銅原料生產的遺跡,銅來自塞浦路斯,錫來自土耳其或阿富汗;“印度文明印章”則追憶了那個已經消失三千多年的印度古城曾經擁有的繁榮的國際貿易場景。
依靠軍事征服和強權政治,公元前八世紀起許多國家強大起來成為帝國,并建立起更密切的商業貿易網絡,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亞述浮雕板,展現著公元前七百年前后橫跨中東大部分地區的亞述帝國內部不同種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犍陀羅佛像,展現著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東征后開啟的希臘文化經由西亞地區傳入印度形成赫赫有名的犍陀羅藝術的過程;結合中國陶瓷技術和希臘造型藝術風格的“龍首雙耳瓶”和展出的元青花大盤,又顯現著公元七世紀之后,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帶來的歐亞大陸文化的交融……在這些重要的商貿通道上,不僅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印度的香料和寶石,歐洲的羊毛制品等互通有無,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獨特印記,而且天文學、航海學、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知識技術也進一步擴散開來。這一時期,文明間的互動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東部地區,而大洋洲、美洲以及非洲的中南部地區與當時人類歷史主要舞臺相隔絕。直到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后,世界逐漸形成同一的共同體,并伴隨著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技術和文化的傳播,開啟了現代早期的全球化。
早期全球化對不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影響。歐洲人從中獲益最多。通過在美洲、非洲、亞洲建立殖民地,他們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并將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推行至當地。“八里爾銀幣”是第一種全球型貨幣,講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是如何利用開采自中南美洲的白銀締造帝國的財富傳奇;來自印度果阿的“基督雕像”體現了葡萄牙殖民者對當地進行的宗教滲透。美洲與大洋洲的原住民經歷了混亂和破壞,許多族群、語言和宗教消亡了,“印加金羊駝”便是曾經輝煌的印加帝國消亡的見證。文明的興衰在歷史塵埃中浮現。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促使復雜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起來。維多利亞早期茶具就是十九世紀全球史的一個縮影,而茶具盛裝的飲品——來自中國和印度的茶葉以及加勒比地區的糖,背后隱藏的是國際貿易體系框架下各大洲農業生產格局的變動、數百萬人口的流動遷徙以及全球航海業的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在科技的帶動下全球化進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世界廣泛的合作使全球資源的生產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一張小小的信用卡和一件仿冒足球衣幾乎就能連接起世界上所有的大陸;另一方面人們也通過創造來應對“世界一體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就代表了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一路走來,正是在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尋中,人類把世界聯系在了一起。
“大英展”所展示的是一部和而不同的歷史,既彰顯出氏族、部落、民族、國家等人類群體于歷史長河中進行的不同文明創造,又彰顯出不同文明于互動中對人類整體發展的促動。這對當今的世界來說,恰恰提供了一個回望反思的窗口,即文明的差異不是產生分歧的理由,而是互相借鑒的契機,文明間的理解、包容始終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主流。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1日 12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