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6-14 08:50:06
2017年3月,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騰訊,在廣州市越秀區小北路小學舉辦“兒童網絡安全課程進校園”活動,受到了師生們的歡迎。人民視覺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的高速發展與全面普及,青少年接觸網絡更加便利,觸網年齡呈現出低齡化趨勢。適度地使用網絡可以豐富生活、緩解壓力,但青少年群體社會經歷不足,網絡素養和上網習慣正處于形成階段,如何幫助青少年健康、有效地使用網絡,引導其積極適應網絡時代,是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千禧年后的一代青少年是真正意義的“網絡原住民”,他們和互聯網有著天然和不可分割的聯系。互聯網成為這一代人娛樂、教育、自我表達以及交流互動的最主要空間。但與此同時,飛速發展且魚龍混雜的網絡空間也使得這一代青少年身心更容易受到沖擊甚至傷害,青少年上網保護成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每個家庭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
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中有1/3是未成年人。在英國、加拿大、捷克和以色列,12—14歲兒童使用互聯網的比例超過了95%,歐盟國家兒童的互聯網使用比例大多高于65%;在我國,19歲以下的網民人數達到1.7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同時,未成年人首次“觸網”行為的低齡化趨勢明顯,相關統計顯示,英國5—6歲的兒童中超過一半可以上網,韓國兒童獲得第一部智能手機的平均年齡為8歲,我國10歲以下網民約為2300萬人,其中超過56%的兒童在5歲前已經開始接觸互聯網。這些千禧年之后出生的“網絡原住民”幾乎“一識字就會上網”,互聯網深刻地影響了他們與世界互動互融的方式。
越來越多“千禧一代”成為“低頭族”
隨著家庭寬帶與硬件設備的高度普及,未成年人普遍選擇在家上網。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在阿根廷、塞爾維亞、南非,超過90%的未成年人在家上網;英國兒童上網情況調查也發現,75%的9—19歲青少年在家里使用互聯網;美國2—17歲的人口中,78%的人可以在家里上網,其中13%在自己的房間上網。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自2007年開始的年度調研數據顯示,未成年人在網吧、學校和公共場所使用電腦上網的比例總體上逐年降低。
《中國青少年網民網絡使用與保護調研》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中有74.6%的人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并且60.4%的青少年網民擁有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臺式電腦則居第二位,其采用率低于智能手機約10個百分點。智能電視開始成為青少年上網的主要渠道之一,不少家長也選擇智能電視來陪伴學齡前兒童,但不同地域間的數字鴻溝較為顯著。
信息通信技術改變了未成年人與世界聯系的方式,網絡空間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而上網時間也不斷延長。丹麥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互聯網的使用不斷增加,在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在我國,近年來未成年人上網時長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小學生每周上網時長為14.9小時,中學生每周上網時長為22小時,上網時長也在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國際電信聯盟的報告指出,青少年上網的原因主要包括:在新環境中結交朋友,并就共同的興趣實時交流,創建并共享原創的個人內容,分享音樂,玩游戲,建立屬于自己的空間,或者嘗試新的身份。于是,互聯網時時伴隨他們——在他們的口袋里或耳朵里,抑或是緊緊握在手中,嵌入至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空間。
一項對北歐五國的調查顯示,9—16歲的男孩中69%使用互聯網玩游戲,49%下載音樂,而女孩則用于發郵件(58%)和上網做功課(43%);據CNNIC最新數據,我國未成年網民普及率最高的互聯網應用依次為:即時通信工具、搜索引擎、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游戲。其中搜索引擎、網絡音樂、網絡游戲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率均超過網民總體,中學生群體的網絡游戲使用率甚至高達70%。
未成年人網絡沉溺現象日益嚴峻
相比網絡空間發展的迅猛高速,針對青少年使用網絡的教育和保護體系已顯現其滯后性與不完善。當前,各國青少年網民正在面臨接觸不良信息、不良社交、財產損失、違法犯罪、網絡成癮、認知缺失等風險。
有數據顯示,46%的中國青少年網民在上網過程中幾乎每次或者經常會接觸到網絡不良信息,其中色情信息是頻率最高的類型,其次為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謾罵、恐嚇等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常常是以被動形式接觸到不良信息,如在點擊網頁時彈出含有色情、暴力信息的圖文、視頻,在瀏覽資訊時看到其中插入的不雅圖片。傳播不良信息的網站中不僅有非法網站,不少正規的合法網站也常以“打擦邊球”的形式用不良信息吸引眼球,同時這類內容的上傳者、網站或其主機服務提供者常常不在本國,進一步增加了各國家、地區的治理難度。另一方面,網絡不良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對未成年人的觀念及心理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引發犯罪。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和個人信息泄露等現象,導致遭受的經濟損失人均133元,總體損失約915億元。此外,青少年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日益嚴重。
此外,網絡沉溺現象在全球范圍內也有增長趨勢。不少研究表明,互動性較強的網絡使用行為與網絡沉溺之間有著較高的相關性,如通過即時通信工具聊天或玩網游等更易讓使用者沉溺其中,因而在以互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移動互聯時代,伴隨著網絡向低齡群體的迅速滲透,未成年人網絡沉溺問題也日益嚴峻。
學界認為,青少年健康上網的時間應該為每天不超過1.5小時,每周不超過10小時,而青少年上網時間普遍過長:韓國30%的未成年人每日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我國小學生上網時間為這一標準的1.5倍,中學生的上網時間甚至達到2倍。數據還顯示,我國6—11歲青少年網民中有47.9%上網時間通常比預計時間長,12—18歲青少年網民中有60.8%有空閑時間就想上網,普遍表現出較強的網絡依賴性。沉浸于網絡世界常常給未成年人帶來即時性的快感體驗,然而焦慮與恐懼也隨上網時長的增加不斷增強,因此他們常常處于受挫與急躁易怒的情緒中;同時,過度上網還有可能強化個人的孤獨感,造成社會退縮。
家庭因素是影響未成年人網絡沉溺的關鍵要素,然而不少父母、監護人將手機、電腦當作“電子保姆”,并疏于對子女的關愛和教育,而感受不到家庭溫情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到網絡世界尋求精神寄托,進一步造成惡性循環。
加強培養數字工具使用技能及素養
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上網安全?目前還沒有一蹴而就的答案,需要社會各界采取應對措施,并持之以恒。
首先,各國政府應根據信息通信技術的特性及發展規律,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等方面盡快推動相關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中應明確保護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的責任主體,清晰界定適用范圍及懲治措施,為未成年人的網絡活動提供可靠保障。
其中,互聯網監管部門應不斷升級、更新技術監管手段,并引導相關網站配備年齡驗證系統或身份驗證機制等,同時建立快速舉報和處理機制,依法及時懲治危害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互聯網企業及相關行業應展開自審自查,清除色情、暴力、低俗、賭博、詐騙等不良信息內容,凈化互聯網環境;各類網站等對未成年人個人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等均應設置更高的默認隱私級別,保護未成年人的信息不被非法收集和使用。
企業可采用適當的技術措施,對特定的信息內容依據年齡段加密,或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添加訪問年齡認證機制;同時提供簡明的舉報工具,及時刪除不良信息,并將涉嫌網絡詐騙、誘拐及性犯罪的信息轉交公安及相關執法部門。企業還應支持研發家長監控工具,以幫助父母對孩子的上網時間進行干預,或限制未成年人對某些內容及服務的消費,或掌控其線上交談的對象等。
在新科技環境下,掌握數字工具使用技能,具備信息及媒介素養,將成為公民的基本生存本領,因此教授學生如何合理、合法和有節制地使用網絡,是教育界當前必須肩負起的任務。教師應當盡快更新知識系統,在相關課堂上教授基礎的網絡安全與自我保護的常識,并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求教師與學校的幫助,成為未成年人可信任的社會支持力量。教師還應定期開展反網絡欺凌的心理輔導,防止學生參與網絡欺凌或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一旦發現網絡欺凌事件,學校應及時干預制止,并與家長溝通,對嚴重的網絡欺凌事件,應及時報警。中小學應逐步開設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網絡安全課程、媒介素養課程,系統教授接收、分析、評價以及創制信息的知識和技能,逐步提升未成年人的媒介安全素養、媒介交互素養、媒介學習素養及媒介文化素養。
面對網絡這一新生事物,家長不再能像傳統家庭中那樣依賴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孩子,而是首先應當主動學習相關的網絡安全知識,并嚴于律己,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不瀏覽、不傳播不良信息等,以身作則。
家長還應當從幾個方面對孩子上網進行積極引導、教育:在時間上,嚴格控制孩子上網的總時長,并且設置上網設備的賬戶密碼或安裝限制上網時間的軟件;在內容上,幫助孩子找到有益身心的、適合的網站,如定期查看孩子平時瀏覽的網站,評估網站內容,或是在與孩子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安裝家長監控工具;在網絡社交方面,鼓勵孩子利用網絡探索新世界,但堅決反對孩子在線下與網友見面,并告知這一行為的嚴重危險性,掌握目前孩子社交賬戶好友的真實情況,并經常與孩子溝通他們的上網體驗。
(作者單位分別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互聯網研究中心同心 惠志斌)
制圖:沈亦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