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7-27 04:41:07
在曼谷鬧市區有一座“沙吞獨特大樓”,這原本是座高約185米的“豪華公寓樓”,因為亞洲金融危機蓋到只差最后兩層時停工,成為世界最高的爛尾樓之一。
1997年7月,以泰銖兌美元匯率暴跌為標志,一場驚心動魄的金融危機首先在泰國爆發,被稱為“冬陰功危機”,之后迅速蔓延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至今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1997年,我剛進公司工作,金融危機突然來了,公司一下子變成負資產,很多人的年終獎轉眼就沒了。”馬來西亞一家地產企業高管林尊文清楚記得,當時,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的匯率從1美元兌2.5林吉特猛跌至1美元兌5林吉特,“這對進口打擊太大,我的朋友當時已經付了訂金,匯率大跌后,干脆連進口的貨都不要了”。
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普遍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響。由于許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都依賴進口,匯率大跌拉升了進口成本,匯率劇烈波動更使商家難以估算生產成本。
國際游資是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歐美金融大鱷大規模介入外匯市場,持續猛攻,使本地貨幣嚴重貶值。盡管區域內一些國家動用大量外匯儲備,但依然無濟于事,外匯儲備面臨枯竭,大量外資從區域撤出,貨幣貶值一瀉千里。1996年,流進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韓國這五國的新資金達到930億美元,第二年共有1050億美元離開。一年時間里,資本凈流出就達到120億美元。媒體引述時任印尼央行行長蘇德拉查·吉萬多諾的回憶稱,那是他職業生涯中最糟糕的一段,“好幾個月都睡不好覺,每天都在拼命應對”。
當時,很多外資銀行和其他債權人都拒絕展延貸款期限,許多亞洲企業倒閉、減產和裁員。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從1997年9月到1998年9月,在印尼有超過2000萬人被解雇,許多亞洲中產家庭的財富大幅縮水。
“有家馬來西亞銀行上周還答應借1億林吉特給我們,這周就取消了貸款,但我們這周還要償還之前的貸款。”林尊文用“焦頭爛額”形容當時的狀態,“經過多次企業重組,以及我們和債權人(主要是銀行)多次協商,在眾多好友的支援下,我們才擺脫了清盤的厄運,打贏了翻身戰,但一些企業至今仍陷在泥潭中。”
危機如黑云壓城,此時,中國充分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風范,不僅履行了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還通過國際機構和雙邊援助來支持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穩定。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才當時在瑞士聯合銀行香港部門工作,他說:“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有效抑制了金融危機的繼續蔓延,中國政府立下了大功,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只有貨幣匯率穩定,生意才會好做。林尊文坦言,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的經濟結構都很單一,如果人民幣當時跟著貶值,其他國家的貨幣也只能跟著貶值,后果不堪設想,“中國頂住壓力,穩住了亞洲,安定了人心!”
亞洲金融危機后,各國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也更趨謹慎、保守和平衡,尤其是更加合理地控制外債比例。如今,家庭債務水平飆升成為部分國家新的挑戰之一。今年第一季度,泰國家庭債務總額占GDP的78.65%,截至去年6月,馬來西亞家庭債務也占GDP的88.9%。泰國房地產持續擴張,也開始出現供過于求勢頭。
今年5月,AMRO發布的《2017年度東亞經濟展望報告》稱,東亞經濟的韌性較強,預計2017年和2018年該地區經濟增速分別為5.2%和5.1%。中國經濟企穩,預計2017年經濟增速為6.5%。東亞仍是全球經濟表現最好的地區,增長主要由內需驅動。當前東亞面臨的外部風險主要來自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流動性緊縮加劇等。
如今,亞洲面臨的新型金融風險沖擊依然層出不窮。各經濟體只有持續鞏固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機構運營透明度、加強金融機構監管,同時,加強財金合作、建設并強化區域金融安全網,才能安然抵御下一次危機。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27日 23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