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2017-10-19 07:37:10
中國“共享經濟”在世界范圍內風生水起,在全球掀起了“復制”熱潮。國外企業在引入“共享經濟”的過程中意識到,要讓“共享經濟”健康地融入當地,規避亂象,不是一味機械復制就可以的,還必須借鑒中國的管理經驗,學學背后的“大智慧”。
新趨勢!中國“共享經濟”風靡全球
提到中國近年來的創新商業模式,不得不提到愈趨成熟的“共享經濟”,尤其是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目前,共享單車模式已進入新馬泰、日本、英國、意大利、美國等海外國家,海外企業很快從這種商業模式中看到了其前景廣闊的一面,紛紛追趕效仿,如此,“共享經濟”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國熱潮”。
美國“福布斯新聞網”就對此發表評論稱,中國企業帶來的“共享經濟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趨勢,美國企業也在爭相模仿。從“共享經濟”的傳播中,能看到中國企業有能力進入新市場,引領全球的新經濟潮流。報道稱,這不但展示了中國企業有能力在遙遠而陌生的環境中開展商業活動,還很好地說明,中國的科技與商業模式是怎樣被西方所復制的,這與之前的狀況恰恰相反。
美國“維爾德新聞網”也發表報道稱,為了應對越來越嚴酷的競爭,美國企業正在想辦法更好地利用中國發明的“共享經濟”,以求在美國市場中脫穎而出。
中國共享單車企業進入日本市場也成為當地的熱門話題。日媒對中國共享單車表現出“敬仰之意”,稱共享單車設計時尚、應用金融科技、云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提供新穎的出行服務表現,開拓日本市場具有良好的機遇。
今年5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6年度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的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6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
咋融入?先向中國“取取經”
不過,國外企業也意識到,要借中國“共享經濟”的東風,不是一味機械復制就可以的,還必須考慮怎樣根據實際情況將其融入當地,這一點上,得向中國取取經。
美媒稱,共享單車必須因地制宜,根據美國人的習慣和身材生產單車,另外,不但要滿足美國在環保、用料、投放規模等方面的要求,還要考慮到美國的人口密度與氣候差異,美國企業將在這些方面進行打磨。
美國共享單車Limebike的投資者就受到中國“摩拜”與“ofo”共享單車的啟發,認為“共享”單車必須要爭取到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合作,并且,還要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情況調整部署。
LimeBike通過對中國共享單車的觀察與對美國市場的調查得出結論,通過和政府建立良性互動,共享單車是能建立積極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模式。
10月16日晚,美國共享單車LimeBike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完成后,LimeBike融資總額將增至6200萬美元。預計年底前,LimeBike將在美國投放5-7萬輛共享單車,目標服務全美30個以上城市和校園,并計劃登陸歐洲市場。
除了美企的認可,美國西雅圖市政府對于共享單車的發展也很有信心。據CNN報道,西雅圖市交通部長稱,“與其讓新科技被動滲入我們的城市,不如主動和這些公司合作,試著跑在科技發展前面”。
避亂象!還得學中國管理“大智慧”
“共享經濟”確實充滿了商機以及可發展性,但在相關法規尚未完善之前,共享單車業務迅速擴大,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共享單車數量超過自行車停車場的容納量后,過多的自行車會被高高堆在路邊,妨礙交通。
外國企業在復制中國“共享經濟”的過程中也看到了這點,紛紛想辦法規避亂象。外媒也意識到,要想讓“共享經濟”在本國健康發展,還必須借鑒中國的管理經驗。
《日本經濟中文網》10月17日就發布文章,介紹中國對共享單車的管理經驗。報道稱,北京市決定暫時禁止共享單車的新增投放,并要求企業配備誤差在15米以內的高精度定位裝置,以及在APP上標識出禁止停放區。為此,還明確了有可能威脅步行者安全的場所和消防道路等不得指定為停放區的場所。這些都是有借鑒意義的管理經驗。
不過日媒也指出,雖然近年日本各級政府也制定了許多鼓勵自行車出行的政策,并且在東京等地推動“自行車社區”(Cycle Community)模式,但是在具體的管理上還存在困難。原因在于,日本對新的服務風險承受能力偏弱,手機支付普及率不高,借停點過少難以發揮共享單車“隨借隨停”的優勢,民間企業在共享單車服務中的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等。這些都需要從中國管理共享單車的“大智慧”中借鑒。
8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共享業態,多聆聽用戶心跳》,很好地為“共享經濟”的監管提出建議。文章稱,對相關部門來說,監管是共享業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這是一個完善市場機制、調整政策法規的機會,可以讓隨后出臺的監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對共享經濟多一些包容,它們就會走得更從容。同時,包容不是縱容,依法依規監管好共享項目,讓用戶獲得更舒適的體驗,它們才能擁抱更加廣闊的前景。
經過海內外企業與政府的不斷摸索,中國“共享經濟”將呈現出更多可能性。同時,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將隨著“商業模式”的輸出席卷全球。(綜編/海外網 楊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