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7-10-26 07:23:10
【環球時報駐美國、英國、法國特派特約記者 李秉新 紀雙城 姚蒙 趙縉云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王會聰】編者按:“2049年,中國教育將穩穩地立于世界中心,中國的標準將成為世界的標準”,“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向往的留學目的國”,“中國版的教材,漢語發音的教材能夠走向世界”……22日,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講述“我心目中的2049”時的這番話令國內輿論為之振奮。長期以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壟斷了“世界教育大國”的頭銜,如今,中國也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仍有距離。想成為“世界標準”的中國教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傳統留學強國的發展之路,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美國:本土未受兩次世界大戰沖擊的契機
去年底,美國國務院網站刊文說,美國高校一學年吸引的國際學生人數首度超過100萬,過去50年來,這一數據幾乎增加了近50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稱,美國接收留學生的數量占全世界各國的20%,毫無疑問,美國是當今世界的留學大國。
美國留學服務機構“金橋教育集團”負責人高靖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1636年,北美地區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學院(后擴建并更名為哈佛大學)成立,耶魯學院于1701年成立。1776年美國建國,百廢待興,亟須人才,一大批高等院校紛紛成立,為產業發展輸送了大批新生力量。
美國本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并未受到沖擊,高等教育借此有了長足進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25日對《環球時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大學發展的重要契機,來自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很多人才、科學家都在這時候前往美國。江蘇師范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教授表示,雖然美國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美國依靠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由美國引發,自此美國一直位居全球科技前列。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自然能吸引大批想學先進知識的海外學生。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說法,國際教育如今已成為該國“第五大服務出口業,比醫療服務還大。在許多城市都是重要因素,例如國際學生為紐約貢獻約15億美元”。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顯示,留學生每年能為美國經濟貢獻300億美元。
美國《大西洋月刊》援引國際教育協會負責人古德曼的話說,美國國際學生如此之多,首先與其高校數量有關:4000所高校,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古德曼表示:“像印度和中國難以為其所有有資格上大學的學生提供機會,而美國高校能夠吸收這些學生?!逼浯?,各國學生之所以想要在其文憑上蓋上“美國制造”標簽,與美國基于學生素質和優點的招生有關。
常年從事教育投資的美國騎士集團董事總經理陳迅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吸引留學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具體體現,而且也有可能極大地促進外國投資增長。因為不少留學生后來在本國成為商界精英,他們對留學目的地國的了解增加了他們到那里投資的可能性。另據在英國注冊的“大學世界新聞”網站文章說,在美國近90%的高校,攻讀計算機科學和電子工程專業的全職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大都是國際學生,因此,歡迎國際學生對美國保持科技中心的地位“不可或缺”。
談及中國教育發展,高靖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科技實力以及世界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極有希望成為世界留學大國。不過,雖然中美兩國領土面積都很大,但中國人口比美國多10億,這就給中國增加了難度,至少在人均教育資源方面會比較吃力。另外,學習漢語對外國人來說是一大挑戰,要讓更多年輕人到中國留學,恐怕他們需要有更多勇氣過語言關。
英國:撒切爾夫人的“卓越成就”
說起英國成為留學大國的歷史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環球時報》講述了一個例子:“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的葉企孫于1918年至1923年先后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他從美國回國時經過歐洲,特別去考察了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等機構?!庇纱丝梢?,在那個年代,歐洲是世界教育中心,英國是重要代表之一。
與法國相似,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為那時的英國積累了經濟、文化實力。江蘇師范大學留學生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周棉教授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后,政治制度長期穩定,這也有利于實現英國在教育等方面的長遠發展戰略。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13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就讀采礦和地質學;著名作家錢鐘書曾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在1935年赴牛津大學??巳貙W院英文系學習。在歐美國家,留學英國的名人更多,比如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早年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有數據顯示,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學者和英國學者中,絕大多數人都接受了英國的教育。如今,每年有超過40萬國際學生挑選在英國的高等院校就讀,占全球總數大約10%。
曾經擔任倫敦城市大學代理校長的維恩博格教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英國的高等教育在過去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數人能有機會上大學。但在最近幾十年,英國擴大了教育范圍,不僅英國國內能上大學的人數增多,海外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長。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將國際學生的存在視為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途徑之一。直至上世紀70年代,“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任教育大臣以及后來擔任首相期間,對英國高等教育進行了革命性改革。她看到該領域發展困境的同時,也看到其能拿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潛力。1981年,英國開始對國際學生收取全額學費。英國白金漢大學前校長基萊曾回憶說,“第一年低潮期過后海外學生人數陸續增加,時至今日,這些學費成為英國大學一筆可觀且獨立的財政來源”。英國政府前大學事務部長威利茨曾感慨,撒切爾夫人的“卓越成就”將“英國高等教育帶進世界級領域”。
相關數據顯示,教育產業每年為英國經濟貢獻175億英鎊的收入,英國大學每獲得1英鎊的投資,就會在英國經濟的其他地方造成1.52英鎊的收入。高等教育在英國經濟的地位,僅次于法律服務和附屬于金融業的行業。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2015年,國際學生在英國各大學城和城市支撐20多萬就業崗位。
曾任英國伊頓公學校長的托尼·利特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很多方面,我很佩服中國的教育制度,尤其我在北京和上海訪問學校時,發現當地的學術成績很出色。”但他認為,在教育問題上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文化背景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學校,都需要認清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第二,學校能否為學生增強“軟實力”提供幫助。利特爾說,他曾與中國的一些校長交流過這個問題,他們也擔心中國學生能否獲得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表達意見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利特爾認為,就這一點來看,中國的教育制度面臨挑戰,不過英國也未必就是這方面的“權威”。
法國:來自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的“助攻”
在上世紀60年代被拆分為13所大學的原巴黎大學,是所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大學。大名鼎鼎的英國牛津大學最早建校于11世紀至12世紀,從巴黎大學回英的學者被認為是當時牛津大學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力量。資料顯示,13世紀時期,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人來自歐洲鄰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永升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悠久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如今法國世界留學大國的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法國如今接收國際學生占全世界的6%,在西方國家中僅次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在非英語國家中是數一數二的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歐洲在19世紀開始成為全球留學中心,此前各個區域的差異沒有這么明顯。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為早前的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的巨大飛躍,加上工業革命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加速,必然吸引大批人才前來學習知識。趙永升表示,上世紀20年代左右,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人都曾赴法留學。在那個年代,法國不僅吸引了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其醫學和工科專業也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
時至今日,法國在經濟實力方面早已不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它為何能依舊保持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趙永升表示,他曾多次與法國友人調侃說,“法國是能把7分能力表現出10分的國家,而中國人經常把10分能力表現為7分”,法國人善于將自身優勢主動展現出來。與此同時,“法式教育體制”非常多樣化,公立大學、私立學校、“大學校”、“大機構”、職業教育等形式并存,同時兼具“精英屬性”——要當公務員就讀行政管理學院、政治學院類,要從事企業管理層就讀高等商業學院類等。巴黎第一大學負責留學生事務的克萊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法國留學生政策也非常吸引人:公立大學入學費用比英美低許多(平均每年的注冊費400歐元左右);在食堂餐飲供應、學生保險、住宿補助等方面,對本國與外國學生一視同仁;政府與機構、企業為留學生提供各種助學金、補助金等等。
巴黎索邦大學一學院的前院長、法國高等教育部“騎士勛章”獲得者貝德來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對于“世界留學大國”,法國人一般使用“對留學生吸引力度”這個概念。他說:“我認為,中國是一個權力相對集中的國家,這一點其實與法國很像——民主的形式有很多,不一定都和美國一樣。如果中國用國家的力量推動教育的全球化,那么我個人很看好其教育未來前景。這是歐美無法實現的方式?!?/p>
專家:中國需要探索新模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2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還是整體領先全球的。學生在選擇高等教育、學歷教育時,會考慮到投入的時間和成本,以及學到的知識和回報。因此,歐美學生沒有足夠理由不在歐美讀書,而選擇中國。反過來講,中國學生如果能在國內接受高回報率的教育,就沒有必要出去留學。到中國來接受教育的多是亞洲和非洲國家學生,讀的專業也以漢語、中醫專業為多,選擇理工科專業的比例也低,反映出我國理工科專業和發達國家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熊丙奇表示,中國大學能否滿足國內學生需求、吸引留學生,歸根結底還是教育質量的問題。中國的大學目前比較重視學術研究,對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重視不夠。其次,必須解決學校本身的辦學特色問題,學校應更多地自主設置課程專業,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有些大學目前還是“千校一面”。另外,大學應該加強質量控制。國內有種學歷導向,就是學生一旦被錄取,不出意外就能拿到文憑。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整體辦學制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事實上,歐美在歷史上并非有意識地成為留學大國,而是隨著社會發展形成的一種自然的現象。他說:“麻省理工這樣的大學與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大學完全不同,每個時代的世界教育大國、頂尖高校都不一樣,不是照抄前面某所大學,而是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熊丙奇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勢是國家重視對該領域的投入。近幾年,高校的硬件設施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