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2-04-29 13:12:04
中國經濟行不行,投資中國有沒有前景?
針對上述問題,視角不同,看到的景致大為不同;眼界不同,得出的結論大相徑庭;格局不同,作出的決策高下懸殊。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多家國際投行正在上海推進雄心勃勃的業務擴張計劃,其策略不會因當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而改變。
全球投行的布局動向,歷來被視為預判經濟前景的晴雨表。在上海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投行的“逆行”決定,無異于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這啟發全球投資者,越是面對困難和挑戰,越要把握大格局,從而對中國市場作出富有遠見的決策。
把握大格局,就要深刻理解中國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所蘊含的寶貴而確定的紅利。
過去十余年間,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一度高達67%,降至今年一季度的34.8%;而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高位,去年為79.1%。
這一升一降,展現了中國經濟由外而內的動能變化,其背后是中國十余年間積累的超大市場規模和產業集群實力,這賦予中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的更強能力,有效穩定了增長確定性和投資回報預期。
中國美國商會近期報告顯示,即使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仍有超六成受訪企業計劃今年加大在華投資。《金融時報》援引一名熟悉高盛投資上海計劃人士的話說:“我們對在中國業務的規劃是50年的。幾個月的業務干擾不足以改變這種戰略思維。”
立己達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輔相成,正是有了前者的穩健暢通,才有了后者的有序交融。二者合力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貢獻了寶貴確定性。
把握大格局,就要清晰洞察中國主張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巨大發展機遇。
今年一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3798.7億元,同比增長25.6%。這背后是中國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從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更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到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實施,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和行動給投資者吃了定心丸。
即便在國內外疫情反復、地緣政治緊張、美聯儲貨幣政策急轉彎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不少跨國企業仍在華新設項目或新增產線,把中國市場視為避風港和財富源。華南美國商會近期報告顯示,超過九成受訪企業選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之一。2022年,76%的美企有對華再投資計劃。
“從經濟角度來看,一些最明智和最有能力的國際領導力來自中國政府,中國一直在努力克服挑戰。這些因素都使我們認為中國將是一個長期投資的好地方。”澳大利亞塔納拉資本公司董事長約翰·威利上周這樣告訴客戶。
針對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報道,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羅思義表示,最好的反擊就是用事實說話。中國吸引外資規模連年增長,已證明中國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
“最重要的不是看它們(外資企業)說了什么,而是看它們做了什么,特別是看它們把錢投到哪里。”他說。
把握大格局,就要敏銳發掘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所釋放的新的發展紅利。
數據顯示,中國五年來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53.1萬件,年均增長13.4%;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
窺一斑可見全豹。當前,中國立足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市場創新活力和綠色發展動力。可以說,一系列高質量發展新政,順應中國經濟轉型之需,創造出新發展紅利。
“全球創新中心正在向亞洲東移。中國的表現非常亮眼。中國是唯一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15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說。
“公司看好中國經濟基本面和數字經濟、低碳等領域的前景,對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倍感振奮,將加大在華投入。”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說。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疫情反復和短期波動,不會擊垮中國經濟,只會淬煉中國治理和中國韌性,激發中國創新和中國活力。
當前語境下,華爾街知名投資人巴菲特所謂“別人恐懼,我貪婪”的信條,或許可以解讀為:特殊時期,只有把握大格局的投資者,方能做到長遠籌謀,并最終收獲中國紅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