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3-03-21 16:07:03
新華社莫斯科3月20日電 莫斯科東南的卡利特尼科夫墓園里,有一座黑色墓碑:正面印著一位胸佩獎章、慈祥微笑著的老人,背面刻著一座如飛龍凌江的大橋,橋下浩蕩濤聲呼之欲出。
在此長眠的是蘇聯援華橋梁專家、中國“人民友好使者”康斯坦丁·西林,墓碑背面是他作為總工程師參與設計和建造的“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這座大橋開啟了西林家族傳承四代、延續近七十載的中國情緣。
父親“最疼愛的孩子”
三月的莫斯科仍不時飄雪,記者來到西林后人家拜訪。西林76歲的長女葉連娜和68歲的次女安娜開門并熱情迎接。
屋內溫暖、整潔,中國元素隨處可見:墻上掛著中國畫和書法作品,書架上放著中文書籍和中國紀念品……
“父親與中國的故事要從很早說起,如今仍在繼續。”葉連娜娓娓道來。
1948年,西林作為蘇聯橋梁專家被派往中國東北幫助修建鐵路和橋梁。
1949年,西林擔任中國鐵道部顧問,參與成渝、天蘭、蘭新鐵路的路橋建設,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1954年,蘇聯政府派遣28人專家組來武漢援助建橋,西林擔任組長,傾力構筑武漢長江大橋,直到1957年9月竣工。在此期間,葉連娜和安娜隨父母在中國居住。后來,武漢長江大橋成為西林一生中最驕傲的作品。
“武漢長江大橋是父親最疼愛的孩子,也是西林家族和中國朋友的友誼之橋。”葉連娜說。
剛到中國時,安娜只有一個月大。長大后,她繼承父親的衣缽,成了一名橋梁專家。
安娜介紹說,長江水文條件復雜,用老方法修大橋昂貴、危險、費時,且對工人健康可能造成危害,于是父親提出一種在世界上還未被使用過的“管柱鉆孔法”。為論證新方法,西林多次被召回莫斯科,應對其他專家種種質疑和考驗,最終新方法獲批,用在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上。大橋工期提前了整整2年,造價大幅降低。自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新中國有了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
曾和西林共事修筑武漢長江大橋的趙煜澄曾回憶道,西林從不講究吃穿,但對工作極其認真嚴格,“是真正具有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人”。
中鐵大橋局原副總經濟師、橋史專家余啟新說,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那年,許多老百姓給新生兒命名“武橋”“江橋”。
為表彰西林的貢獻,中國國務院向他授予由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的感謝狀。武漢長江大橋的紀念碑上,用金色銅字鑄上了西林等28位蘇聯專家的功績。1995年,中國對外友協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安娜講道:“父親對中國有著極特殊的感情。每次從中國回來,父親總是帶著欣喜的眼神和表情,激動地說,他非常愛中國人民。”
“哪怕后來父親年事已高,身患重病,但還是樂此不疲地前往中國,看望他深愛著的那些橋、那些人。”安娜說。
外公遺愿的繼承者
西林生前希望子孫能夠學習漢語,繼承兩國之間的友好事業。為實現他的心愿,葉連娜的女兒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國立大學學習時,選修了中文,延續外公與中國的緣分。
葉卡捷琳娜曾多次赴華進修,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她的研究課題多與中國生態和環境保護相關。目前她在莫斯科大學、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講授中國地理、文化、經濟相關的課程,帶領更多的學生走近中國。
1996年,葉卡捷琳娜到武漢接受漢語培訓,第一次親眼見到了外公日夜思念的武漢長江大橋,感受到當地人民對西林的感激和思念。
葉卡捷琳娜搬來厚厚一摞資料,全是西林同中國有關的照片、報紙和信件。她把所有資料按主題和年代分類,掃描存儲為電子版,生怕丟失損壞。
她小心翼翼地抽出兩張照片說:“這是外公和中國同事的合影,而這張照片是三十年后外公再訪中國,和當年部分同事的合影。”
三十年,照片從黑白到彩色,西林從青年變白頭,不變的是他真誠的笑容和對中國朋友真摯的友情。
“這些都是中國人自發寫給外公的信。他們雖不認識外公,但都十分感謝他對中國作出的貢獻。”信件來自天南地北,寫信者涵蓋各行各業。
展開一封信箋,上面清秀的字跡寫道:“最敬愛的西林叔叔:近來你的身體好嗎?學習與工作都順利嗎?……當我們看到《陜西青年報》上登有長江大橋在今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這幾乎令人難以相信的消息時,我們當時感到無比的快樂……長江大橋的成功,是和你的親身指導和夜以繼日的忘我勞動分不開的……”落款是:“你的好青年,陜西省澄城中學初二乙團分支,1957年11月5日。”
信件保存得完好,若不是郵戳上的日期作證,很難相信這是60多年前的物件。
精通中文的葉卡捷琳娜,透過信中真誠的字句,比家族中其他人更懂得中國人對外公的感情,并決定把這份愛傳承給下一代。
“漢語是世界第一大語言,是未來的語言,中俄友誼源遠流長,我希望兩個女兒也學習漢語。”她說。
代代相傳的中國情
葉卡捷琳娜的大女兒娜斯佳今年19歲,剛上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一年級。“我小時候,媽媽教我漢語。考大學時我本想選中文專業,但很可惜,分數不夠,最終學的是泰語。”說起自己的“中文夢”,娜斯佳頗有些遺憾。
“我想重拾中文學習,因為漢語真的很美、很有趣!我很喜歡書法,喜歡寫漢字!”她向記者展示漢字簿,一筆一畫寫得有模有樣。
“有一年,我想給媽媽送個生日禮物,就自己試著畫了一幅中國畫。”娜斯佳取出她的處女作《喜上眉梢》,畫紙上一只喜鵲立在梅樹枝頭,神形兼備,旁邊寫著三個漢字“要開心”。
6歲和12歲時,娜斯佳跟著家人去中國旅游。“我太喜歡中國了!我很喜歡中國菜,有些雖然很辣,但我喜歡!”娜斯佳說:“我也很喜歡中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建筑。”
“早上我跟外婆伴著音樂跳廣場舞,特別有氣氛。跳完我們又去吃早餐,太好吃了,中國美食令人難忘!”娜斯佳說著說著又繞回吃上面,西林一家笑了起來。
“你想去哪個中國城市生活?”記者的這個問題把娜斯佳難住了,她先是說“北京”,媽媽問道,“那上海呢?”娜斯佳支支吾吾,正思考要不要換成上海時,她的姨婆安娜提議:“要不去成都?正好你喜歡吃辣。”一家人看著娜斯佳左右為難的樣子再次大笑起來。
唯一沒笑的是葉卡捷琳娜6歲的小女兒薩沙。小薩沙不開心了,因為全家人都去過中國,只有她沒去過。
薩沙會一點簡單的漢語,特別喜歡大熊貓,一個月至少要去莫斯科動物園看一次大熊貓,家里有很多大熊貓玩具。
“我很想去中國。”薩沙說,“我們家每年都慶祝中國春節,聚在一起吃媽媽做的中國菜,看中國春晚。”
一座橋,兩國情,四代傳承,西林家族見證著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葉卡捷琳娜說:“中國元素已經浸入到我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將這份真摯的中國情不斷傳承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