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3-07-14 08:55:07
瑞士歷史學家、伯爾尼藝術學院名譽教授貝亞特·施耐德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國通往現代化的長征:非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一書,在西方國家引發關注。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新概念在國際學界的研究熱度不斷上升。施耐德教授最近撰寫的《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一文,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解讀。
世界上有關現代化的討論主要圍繞兩種不同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和中國式現代化。
西方現代化,與歐洲文化變革息息相關,因關聯啟蒙、世俗化、科學技術、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也被稱為“現代性”,被標榜成解放、進步和社會現代化的典范。
西方現代化被包裝推廣為一種普世話語,似乎早已被普遍認可和接受。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狹隘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觀點——它將世界歷史理解為西方歷史,是一種對非歐洲世界的占有過程。
無論是十字軍東征、傳教、殖民,還是其他的奴役方式,實際上都服從于一條鐵律:使非白人文明淪為從屬。
十九世紀的西方現代化將世界一分為二,北方是少數富裕的特權國家,南方是多數被殖民剝削的貧困世界。
這種二分法是一種有利于歐洲的“商業模式”,因為它在經濟上有利可圖,并在文化、宗教和哲學上得到了充分保障。但這種模式對非西方世界卻是毀滅性的。受到殖民壓迫的人民,付出了血的代價。
直到今天,G7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仍然企圖通過強制和暴力手段,主宰其他國家和地區。
西方現代化,本質上是科技和資本主義革命成果被一小部分特權國家攫取。這些成果對其他國家而言,則是無法企及的夢。
二戰后,備受殖民壓迫的第三世界國家開啟反殖民解放運動,但這些國家大多最終只是獲得形式上的獨立,還是擺脫不了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新殖民依賴。
20世紀90年代,隨著單極世界秩序的建立,去殖民化進程完全停滯。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開始追求更具侵略性的軍事殖民主義外交政策(巴拿馬、海灣戰爭、南斯拉夫、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等)。
如今,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秩序正在慢慢瓦解。世界經濟政治方面發生了許多變化,中國等新興參與者開始進入地緣政治舞臺,所謂的“華盛頓共識”正受到質疑。
目前,中國正迅速崛起為一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經濟和政治強國,在將近兩百年的沉寂后重新進入世界歷史,其崛起程度超出西方預料。對于大多數仍處于新殖民剝削階段、尋求擺脫貧困和苦難的世界南方國家來說,這帶來了解放的希望。
中國向世界南方國家證明,現代化可以覆蓋全球大部分人口,且各國可以親身參與現代化進程。這樣的前景在20世紀下半葉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的崛起引發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擁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積淀的中國,在久經考驗的政黨領導下,成功開展了反殖民斗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形成了獨立于美國霸權的基礎。
可以說,中國是自身現代化的創造者和設計者,它展示了如何消除數億人的絕對貧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生產力,以及如何實現人民生活條件的根本性改變。
中國式現代化,或者說中國創造的現代性,是前所未見的,它給世界的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是什么呢?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主要基于經濟、技術和科學的發展。目前,中國正加速成為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導者。與此同時,中國正在走一條比資本主義更高效的道路,而且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公平。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政府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現代化。市場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式現代化又被稱為“混合現代性”。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依靠軍事手段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還意味著令人驚嘆的新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全球生態先鋒。
最后,中國式現代化還包含了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經濟活力與文化的結合使中國式現代化在文明層面擁有更強吸引力,尤其是對于那些飽受西方文化漠視和經濟剝削而希望走自己道路的國家來說。
中國拒絕“西方化”,以自信姿態否定“現代化等于西方化”。
與西方現代化的排斥、分裂和剝削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中國致力于構建以各國人民互利共贏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為多極秩序奠定合理基礎。占全球人口85%的南方國家將第一次獲得話語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