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4日訊 10月21日至23日,全國火災調查崗位大練兵收官之戰東部片區比武在浙江寧波舉行,來自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南8省火調精英薈聚甬城,一較高下。
孔孟之鄉山東孕育了一群篤定堅毅、胸懷坦蕩的火調人,他們從齊魯大地走來,穿梭于火場之上,尋跡于灰燼之間,用忠誠與擔當書寫著屬于山東的“火調故事”。
“廢墟追光者”劉帆:“扎根于民,真情付出”
事故現場的火災調查員就像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他們通過一截煙頭、一片碎玻璃,一段燒焦的電線,甚至墻上火燎的痕跡,就能找出起火點,剝繭抽絲,還原事故真相,慰藉死去的靈魂,為生人提供警示。
劉帆現任青島市嶗山區消防救援大隊初級專業技術職務,是青島消防火調隊伍里的新生代力量,自2017年6月從事專項火調工作以來,前后參與了106起火災調查工作,無論火災大小,她都是一樣的耐心與縝密。
求學時,劉帆就堅定地選擇了火調專業,工作后一直扎根基層,回憶起初次進入火調現場的場景,劉帆說:“在見識過現實中錯綜復雜的現場后,我對火災調查工作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的空中樓閣。火災調查工作的環境是危險的火場廢墟,任務是通過調查從火災現場的蛛絲馬跡中查清原因,還原真相。”
經歷過幾年的火災調查工作后,劉帆感觸很深:“工作要講求方式,對老百姓負責,為民辦實事。”說起印象最深的一次火災調查,劉帆感慨:“前段時間我們轄區發生一起住宅火災,多戶受損,考慮到方便住戶裝修恢復,我們及時勘驗現場,盡快出具認定書,當事人對大隊的火調工作高度認可,我們也感到十分光榮自豪。”為老百姓解決根本問題,扎根于民,真情付出,是劉帆的工作原則。
當然,火災調查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劉帆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困難大部分來自當事人的否認,對于這種情況,劉帆有一套自己的解決方式:“一是程序正確,證據充分,二是耐心溝通,化解沖突。” 女本柔弱,但久經火場歷練,劉帆傳遞的不僅僅是從事火調工作應該具有的嚴謹、縝密、不畏艱險,還有一名女火調員身上特有的細心、堅韌、剛柔并濟。
還原現實,就是最好的火災防范,正因為有了火災調查員,我們才有機會避免發生相似的悲劇。像劉帆一樣的巾幗火調員在消防救援隊伍里還有很多,在每一次的火災勘察中,她們都能夠憑借超強的耐力和嚴謹的態度,挖掘現場殘骸、比對煙氣痕跡、提取物證,她們以執著的信念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揮灑著汗水,堅守在火調一線崗位,在火調事業中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神筆專家”羅毅:一筆一寸勾勒火場全貌
一支筆、一張紙、一把尺、必要的測量工具就是他描繪火場的全部家當。羅毅站在火魔肆虐過的地面上,眼前的房間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樣貌,只留下一片燒成殘垣的狼藉,他細心地觀察著整個火場,用測距儀丈量著每個房間的尺寸,他拿起筆,短短幾分鐘,整個火場的簡單布局躍然紙上,這看似簡單的線條,看似容易的勾勾畫畫,沒有個幾年的功力是絕對達不到的。
將愛好融入熱愛的工作,讓興趣更有意義。羅毅從小就喜歡畫畫,經過10年的專業學習,使他擁有了專業的繪畫技能。2007年,他加入消防隊伍,從事過滅火救援、防火監督、火災調查多個崗位。“之前,我一直以為繪畫只是陽春白雪的藝術,從未想過火災調查會賦予它別樣的生命。”每每提及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他都帶著溢于言表的自豪,火災現場制圖是利用圖示方法將火災發生的地點、環境、建筑、物品和一些痕跡物證作出客觀準確的反映,是分析火災現場情況的重要依據,也是火災調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用謹慎的細節勾勒火場全貌”是羅毅參加火調工作以來的座右銘。他認真鉆研、不斷進步,先后發表火災調查類論文兩篇,榮獲個人三等功一次,曾參與多起較大影響的火災事故調查任務,并在火災事故調查中發揮了較大作用。
“細致、認真、敬業”是火調人的集體人格。羅毅說,“面對火場的灰塵和煙氣,我從未想過會對我的身體有什么影響,就怕他們弄臟了我的圖。”說著,他從兜里拿出了一塊干饅頭,是的一塊干饅頭!他驕傲地說:“這可是我的秘密武器,繪圖完成后,用它在圖紙表面揉擦,可以很快去除圖紙表面的臟污,讓圖紙清新養眼!”
就是這樣,他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精益求精,細致入微。在平時的生活中,他也會用畫筆記錄消防指戰員工作、生活的畫面,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他手繪的消防“抗疫”主題畫作被煙臺日報、煙臺黨建等媒體發表。
羅毅表示,“能夠把興趣愛好和熱愛的工作融合在一起是我的幸運,我們全體火調人,都在為了準確查出火災原因,而不懈努力,因為只有找出火災起因,落實火災責任,才能有針對性地規避此類火災。”
齊魯“火語者”辛志彬:細微見真章
“封閉現場,按步驟進行環境勘驗,先查看建筑整體的煙熏和燒損情況。”在比武現場,辛志彬身著布滿灰燼的火調服,手持電筒。他是此次全國火調崗位大練兵東部片區比武山東參賽隊的隊長,主要負責現場勘驗及整體調查思路的把握工作。已經從事火調工作21年的他,全面細致、技藝精湛,善于從細微痕跡分析煙熱發展蔓延規律,被形象地稱為火場 "放大鏡"。
“這扇門窗上部有煙熏痕跡,分布濃密均勻,是從天棚面蔓延開來的。”面對漆黑的墻壁,他沉著冷靜、大膽心細。順著燃燒蔓延痕跡,辛志彬還原了火勢發展的軌跡。“現場留下的火燒痕跡是不會說謊的”。他表示,火災都是破壞性場面,案發遺留下來的很多東西都很難再還原,再加上救火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現場造成破壞。而燒痕可以給火調人員清晰的方向,最早起火的房間,火燒痕跡往往是最重的。
“只有明白火是怎么著的,才能知道火怎么防”。辛志彬一邊勘驗,一邊隨手記錄。他表示,身為一名火調工作者,不僅要調查出火災的原因,還要通過這些問題,發現和總結火災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在火災調查中所能吸取的經驗和教訓,提出針對此類火災的預防對策,從而推動火災的源頭防范。
一片殘破的玻璃、一段焦黑炭化的木板……在鎖定重點區域后,他和隊友開始進行細項、專項勘驗。逐層逐層,從外向里,徒手對附近的燃燒殘留物進行挖掘、清理,尋找現場燒損物留下的燒痕,不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很多時候我們在查找證據時是不能夠用其他工具替代的,因為有可能會破壞掉物證。所以我們都是用雙手一層一層地把殘磚瓦礫拋開,然后尋找物證。”辛志彬說,做火災調查工作,除了需要毅力和耐力外,更需要的是細心。
“火災調查結論要作為火災事故處理依據,往往關系著當事人是否要承擔責任,地方監管人員是否需要負責,也關系到在經濟糾紛中誰更占據主動。只有我們把每個火災調查案件都辦成‘鐵案’,才能經得起歷史和群眾的檢驗”。在他看來,火災調查是服務保障群眾利益的形象窗口,及時準確查清火災原因、還原事實真相,就是為民服務。“所以要靠真相說話,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都必須做到細致、極致。”
細微見真,微中見著。保持專注、專業、專心、細致的特質,不斷順應新時代火調工作變化帶來的挑戰,一代又一代“火調人”正逐步實現新的跨越。
火調“多面手”李耕晨:“灰頭土臉”的青春
火場是消防員的戰場,每當警鈴響起的時候,他們會義無反顧地沖向一線,以血肉之軀抵擋火魔肆虐。我們最先看到的是一輛輛呼嘯而過的消防車、一個個逆行的背影、一張張熏黑的臉龐。但其實在火情處置完畢后,還有一群人在持續戰斗,他們就是火災事故調查員。在這個人們不太熟知的群體里,李耕晨就是其中一員。
李耕晨,濟南市南部山區消防救援大隊初級專業技術職務。別看他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他可是大家齊稱贊的火調多面手,拍攝排版、攝像剪輯樣樣精通。和眾多火災調查員一樣,從踏入消防的那一刻起,李耕晨就開啟了“灰頭土臉”的工作模式。
在此次全國火災調查崗位大練兵東部片區比武中,李耕晨主要負責現場錄像,通過獨特的鏡頭視角,編排剪輯讓痕跡物證體系化呈現,化身為還原事故真相的“活證據”。在單項科目比武現場,李耕晨扛著攝像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任憑汗一滴滴滑落,手沒有一絲顫抖。“我們的工作就是這樣,灰頭土臉是常事,扛著攝像機的手是不能亂動的,所以只能任憑汗往下流,每次勘驗完現場都得用肥皂使勁洗好幾遍。”從比武考場出來,李耕晨臉上全是黑的。
為了全力備戰比武,李耕晨和其他參賽隊友們主動放棄休息時間,一個多月來每天休息不到5個小時,加班加點研究比武科目,熟悉競賽規則。白天學習拍攝技巧、晚上埋頭鉆研專業教材成為了他那段時間的常態,“不管取得怎樣的成績,我都要珍惜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努力使自己的火調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李耕晨說。
“火場黑客”謝冬:以電子數據恢復打開火調新視角
被火場高溫熔化的攝像頭,被火舌舔舐過的手機,被煙熏得無法分辨的電腦主機……在火調人眼中,火場里的殘骸都會“說話”,有時是依據燃燒痕跡,有時是分析燃燒物質,而他會在火場內外搜集,專門在火場內尋找電子產品。
謝冬,現任煙臺市消防救援支隊火調技術科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也是此次參加全國火災調查崗位練兵比武東部片區、山東火調代表隊的成員之一。2012年,謝冬畢業于山東警察學院刑偵專業,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已在消防救援隊伍工作了9個年頭。警察學院四年的專業偵查訓練,讓他具備了犀利的視角和縝密的邏輯,并將這種思維邏輯帶入到火災調查工作,持續在現場痕跡取證、電子數據提取、恢復和分析等領域不斷探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火災原因調查技術也在更迭升級,電子數據恢復就是使用各種手段和工具,對火場中丟失的電子數據進行再現的過程。“火場內的監控主機、硬盤等,看似已經燒毀或者無法開機了,但是只要存儲介質沒損壞,一般情況下,我們就能借助專門設備,通過技術手段讀取通過常規方式已經無法調閱的數據。”謝冬說,“我們這個專業除了大家第一反應能夠想到的電腦、手機等電子數據的恢復和提取,現在還增加了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取證,掃地機器人、電子手環等智能家居產品取證,智能電表和汽車電腦取證等。 ”
“我們不光要想方設法提取數據,還要對數據進行分析。比如說恢復并分析火場內一個壓力罐的溫度、壓力數值波動,分析燒毀電動汽車后臺充電數據,解讀一臺掃地機器人在被火燒前的掃地路徑,提取一臺路由器的斷網時間,并結合相關證據進行剖析印證。”謝冬介紹道,“電子數據是傳統物證的變種,電子數據輔助鑒定意見、相關人員調查詢問情況以及其他證據,形成一道完整的證據鏈條,讓火災原因認定得更有理有據、更扎實。”
在過去的2020年,謝冬共辦理火災事故認定復核9起,處理火災信訪1起,調查龍口市“12?22”較大火災事故,指導全市疑難火災調查50余起,評查火災調查案卷200余卷。此外,他立足工作實際,推行制定多項規范火災事故調查的政策措施,盡自己的最大能力,致力于推動火調事業的長足發展。
“ 電子產品的領域越來越寬,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技術,大膽聯想,細致分析,謹慎論證。”謝冬說。靠證據說話,辦鐵案,讓遭受火災損失的群眾心服口服,科學嚴謹地火調人,一直在路上。
火場“鷹眼”劉詩源——將細微放大,讓真相清晰
大火燃燒后的余煙還未完全散去,物品被燒焦的濃味遲遲未消散,救火留下的水漬還在述說著這個場所不久前所痛經的苦楚與哭泣。一群穿著防護服的火調員卻在這一片狼藉中緊張有序地展開調查,只為尋找灰暗現場的那一絲點亮真相的曙光。而在這群人群中,我們卻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身影,他的相機鏡片借著面對火場漆黑的環境,林林總總的殘窗透進來的一絲微亮灼灼發亮,他是攝像師,他是劉詩源,也是此次全國火調崗位大練兵東部片區比武山東參賽隊隊員。
火災現場拍攝與我們日常的攝影、攝像是不同的,因為光線比較昏暗,現場情況比較復雜,所以拍攝條件就更加困難。火調拍攝內容既有靜態的火場證據,又有動態的提取動作。火調員要綜合運用火場經驗與攝影技巧,通過攝像演繹自己對火災現場的理解,找到這些痕跡和物證,然后用影像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制作成照片卷,從而固定我們的痕跡和物證。
盡管膠卷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專業攝影師依然是火調人員的身份標志。在比武現場,李詩源就擔任著這支隊伍“鷹眼”的角色。
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劉詩源對于火調現場拍攝早已有自己的一套秘訣。火災廢墟中玻璃上的細小指紋、金屬管里的細小熔珠…這些都是他捕捉的“獵物”。拍攝時每一次腳步的挪動,轉身時與其他火災現場物品的擦肩,都是他對現場保護的條件反射。
期待劉詩源在比武過程中能有精彩表現!
“心靈捕手”郭明輝:“讓火災現場的痕跡說話”!
“從地板上被燒穿形成不規則的孔洞,推斷可能是某種易燃液體在地板上參與燃燒形成。”在比武現場,郭明輝身著布滿灰燼的火調服,手拿扒灰的釘齒耙,全身心地投入火場勘驗。
郭明輝已經從事火調工作13年,始終把發現痕跡和解讀痕跡作為火災調查工作的靈魂。他總是深入火場,身先士卒,足跡踏遍全市各縣市區、鄉鎮村落,他所查過、指導過的案子已達500余起。
“火災調查就是讓現場里的廢墟說話!”這是郭明輝對火災調查的最初印象。為此,他下定決心向火調的老同志學習,力爭查明每一起火災原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還原真相!“每起火災都不會完全一致,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路途漫漫,更或是不屬于消防部門負責的火情,他都毫不退縮。因為郭明輝心里明白,作為火災調查人員,時間和效率是關鍵所在,一時的遲疑或者拒絕,可能會失去破案的最佳時機,讓真正的原因終無見天日。
多年來的火災調查工作,“迫使”郭明輝養成了一種習慣:沒有證據,就沒有一切,最重要的陣地就是現場。沒有下辛苦去把程序走完,就沒有發言權。用完整的證據鏈條準確認定起火部位、起火點,是認定火災原因成敗的關鍵。面對內容雜糅的現場反饋信息,時間軸捋明白了,整個案件就清晰了。“而且,你會發現每個環節之間出現的矛盾點,把這些時間上的矛盾點解決了,案件的矛盾點也會迎刃而解。”郭明輝認為:火災調查工作要講科學,要“讓實驗數據說話”,要時刻牢記在心“功夫下到,程序走到”。
在火災調查過程中,他經常會遇到因當事人難以接受火災造成的災害后果,或者對消防部門認定的原因心存不服等原因導致的糾紛案件。但是如何平息這些矛盾,也是火災調查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郭明輝說,“我們應該用赤誠之心去化解矛盾,用正義之心去解決問題,用關懷之心去幫助其渡過難關”。
隨著我國的火災調查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火調的地位越來越高,新時代賦予它的使命更加艱巨、嚴格,郭明輝作為一名基層火調員,有信心、有能力,始終熱愛這份事業,并為此燃燒自己的光和熱。
“火場建筑師”徐海偉:用科技的力量還原事故本真
扒開廢墟的“嘴巴”,還原現場原貌,追溯火災原因,以明確防火責任;火災現場的背后,“隱匿”著一群人們并不熟知的群體,他們同消防員一樣,也是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維護秩序,同時面臨不可預知的危險……他們就是“火災調查員”。
空氣中彌漫著物體被燒焦的氣味,這里,雖不比讓人窒息的火海,但依然感覺刺鼻。全副武裝的火災調查員們八人一組,只聽得裁判一聲:“進場!”組員們立即分頭行動,按部就班展開勘查。在現場建模考場,濰坊市消防救援支隊的徐海偉已經進出“火場”十幾次了。利用紅外掃描三維建模系統,徐海偉在規定時間里,在“火場”內設置多個點位,完成對現場的整體掃描,盡量用最短的時間在電腦上完整還原立體的火災現場。
“障礙越多,需要的點位越多,但是時間有限,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掃描。”說罷,徐海偉馬上投入比賽。
“新設備的投入運用,將極大推進火調事業發展。在過去,一旦現場被破壞,我們無法介入后續的調查,案件發展就會受阻;通過這套建模設備,可以留存最原始的現場狀況。”徐海偉說,“火滅后,現場救援人員可以先把原始現場拍攝下來。這樣,等火調人員現場勘查的時候,真實現場什么樣,我們一對比,就會發現現場有沒有人為破壞的痕跡,繼而追究相關刑事責任。否則,前方滅火和火調人員介入之間有空檔期,很難做到現場不被破壞。”
談到新設備的普及應用,徐海偉表示,以前在沒有建模系統的時候,火調建模是通過電腦程序制作三維立體模型, 跟制圖比較相似,但是還原現場比較困難。
“建模是制圖的拔高,但制圖當然有必要保留,建模雖可以形成可視化資料,但無法在案卷中體現,建模必須要靠電子的軟件作為載體,有一定地不可控性,而我們傳統手工的制圖技巧,一刻也不能落下。”徐海偉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