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4-26 07:39:04
在國家電網棗莊供電公司滕州運維站,變電運維九班副班長李強一干就是30年。從1986年參加工作起,李強就一直在變電檢修一線做電工。從一個看似簡單的避雷器安裝支架,到一把小小的電纜剝皮鉗,李強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電線桿上爬上爬下,他還在用一個個發明改變著自己的工作,甚至還在改變著整個變電檢修行業。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做出了多少發明創造,但是在他的手里,僅國家授權專利就已經有100多項了。
李強和他發明的各種小工具。
“凍”出來的發明
讓檢修過程免停電
4月12日,雖然沒有檢修施工,但李強也沒閑著,他在公司的實訓室里又開始了他的發明創造。從30年前參加工作當了一名變電檢修工開始,李強一直在尋摸著給他的工作帶來一些改變。“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要實現少停電、不停電,一切的改變都只為了這一點。”操著滕州味十足的口音,李強介紹著自己的一項項發明。
李強在焊線路板。
現在又到了雷雨多發的季節,李強卻忘不了他在冬天“凍出來”的那個發明:一種結構并不算復雜的避雷器安裝支架。“在輸電線路及變電站,都會安裝很多避雷器,所以在春雷到來之前,給每個避雷器做試驗是每個冬天都要做的例行工作。”在如哨子般嗖嗖響的北風中爬到高處取下避雷器,做好試驗再安裝好,是宗慧芳難以磨滅的記憶。剛參加工作時,她跟著李強外出檢修,即便是個“女將”,爬上爬下也是必有的流程。“最主要的是,只要拆下避雷器,就必須先停電,那是工作的標準流程。”宗慧芳說。
直到李強的避雷器安裝支架出現,避雷器試驗施工有了顛覆性的改變。“只用絕緣桿頂著支架,就可以把避雷器輕松取下,做完試驗再裝回去,不用登高,更不用停電。”李強說,在將自己的這項發明變成現實之前,他記不清在腦子里構思了多少次,最終在2000年的一個夏天,趁著在變電站施工午休的時間,用了兩個月,把這個小發明變成了現實。“能帶電作業就不用停電作業,只要少停電,所有的努力就沒白費。”李強是魯班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長,因為他的發明,很多需要停電作業的變電檢修工作都免去了停電的流程。
李強在和自己的徒弟探討研發中遇到的問題。
對自己的發明繼續改進
將空中的活挪到地上干、將笨重的活變得輕巧……李強說,自己其實是個“懶人”。不過這個“懶人”的發明卻讓變電檢修變得簡單了不少。在辦公室里,李強拿著自己發明的一個大鉗子想著繼續改進,他說,“見過電線桿上連在地上起固定作用的拉線吧,在以前,又硬又粗的鋼絲繩要靠人工掰彎,這個大鉗子就給人省了不少力氣。”李強發明的這個用于拉線制作的大鉗子已經在棗莊的變電檢修工作中推廣了,他現在又想著讓這個拉線制作工具變成電動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還要做做試驗才行。”
“做了這么多年的變電檢修工,對這個工作太了解了,工作中仔細鉆研了,就能發現改變的空間。”在對大鉗子的改造進行構思的同時,李強對自己的另一項發明——中置柜專用移動小車的改造也在進行。在實訓室里,李強正準備將小車上的液壓千斤頂改換成更實用的螺紋千斤頂。
“雖然是一個個小發明,但李師傅給變電檢修工作帶來的改變卻是看得見的,他的每項發明都填補著一項專用工具的空白。”朱先振是棗莊供電公司滕州運維站的負責人,他拿起一個外形有些奇特的小鉗子,在一根電纜上一轉,電纜皮就輕輕松松地脫落了。這個小鉗子就是李強發明的。
“其實,這個叫做‘控制電纜剝皮鉗’的專用工具,靈感來自市場常見的魚口鉗,我在加了兩個刀口后重新做了設計。”李強介紹,自從有了剝皮鉗,控制電纜剝皮就告別了壁紙刀和電工刀的時代,“電纜是圓的,外邊又十分光滑,在以前,刀片劃傷手,或因劃得太深將電纜絕緣層劃破都是很常見的事。”據介紹,李強的這個小發明成功解決了控制電纜沒有專用剝皮鉗的歷史。在2012年成功申請專利后,李強的這個發明從2013年開始便在我省廣泛推廣了。
為學機械原理跑遍周圍機床廠
在滕州運維站魯班工作室的成果陳列室里,李強的每一件發明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一件發明或工具看起來都十分簡單,但都耗費了不少功夫。”李強說,高中畢業時,他并沒有機械方面的基礎。“每有一個發明的想法,都要從頭學起,機械方面的知識、材料方面的知識,都得通過各個方面去學習。”
在陳列室里有一個新型變壓器呼吸器的發明,看起來似乎只是將呼吸器的位置從上邊移到下邊,“位置的改變提高了安全性,雖然只是調整位置,但也會耗費不少精力。由于接頭有油,不能直接焊接,但是用普通螺絲的話,又怕密封性不好。那段時間,他上網把各種水管、油管、氣管的接頭都研究了個透,才最終選定了一個接頭的方案。”
在離運維站不遠的幾個小機床廠,幾乎每個廠子都留下過李強的蹤跡,“大的機床廠不讓隨便進,只能去這些小廠,跟人家交流學習各種機械原理,這些年下來,大大小小的機床加工廠去了不下幾十個了。”最近,在老同學董金剛的小機床廠,李強總會時不時去探討一番蝸輪的工作原理,李強又想設計一個蝸輪斷線鉗,“在埋線溝里,斷線依然要靠手鋸,但很多地方空間有限,手鋸無法發揮,如果能用蝸輪原理做一個斷線鉗,就可以節省不少力氣,只是蝸輪與蝸桿的配合問題還是搞不大明白。”
現在,在變電維修工的崗位上,年近五旬的李強已經獲得了127項國家專利,其中有11項是發明專利。這些年,他發明的耐張跌落式熔斷器和新型耐張隔離開關都曾獲得山東電力技術革新一等獎,他發明的控制電纜剝線鉗還曾獲得棗莊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我沒有太多別的追求,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李強說。
光大學生徒弟就有近30個
在魯班工作室的實訓室里,滿地的工具中,大學本科畢業的王一帆與李強一起商討著中置柜專用移動小車的改進方案。李強參加工作時剛高中畢業,但在運維站,王一帆是李強的徒弟,“大學生徒弟陸續有快30個了。”看著自己的徒弟一個個離開運維站,李強又帶著新的徒弟開始新一波的發明。
“畢竟自己的知識面有限,有些東西即便想學,也很難學得會。帶著徒弟了解變電檢修的工作,也是在跟他們學習東西。”在運維站,所有的大學生也是魯班工作室的一員。眼下,李強正與王一帆合作研發一個接地驗電小車,“希望在電控方面能實現操控準確無誤,機械方面我學了不少,但自動化控制方面就得依靠年輕人來設計了。”李強說。
“感應取電式驅鳥器”“鳥巢拆除絕緣工具”“電動扳手轉換接頭”……在實訓室的墻上,懸掛著魯班工作室在今年的一些研發計劃。對李強來說,30年變電檢修工作中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只要想做事,永遠也干不完。”在實訓室里,李強給剛到單位不到半年的大學畢業生徐可新和馬兆國介紹著一些機械的原理。對于兩個年輕人來說,閑暇之余到實訓室參與各種發明創造也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其實不全是為了發明什么東西,參與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