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5-05 07:50:05
5月4日,山東省國資委團委在省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召開了省管企業慶“五四”青年才俊“創新創優創業”事跡報告會。27家省管企業包括二級企業的青年職工代表,共約300人參加會議。報告會上,來自省管企業不同行業的8位青年代表用親身經歷,闡述了他們對“創新創優創業”的理解。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時民說,廣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不當過客、看客,勇于創新,勇于實踐。
萊鋼侯繼鵬:
長達半年跟蹤實驗
延長設備壽命近一倍
侯繼鵬是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焦化廠運焦車間副主任,從業九年,已經在管帶機設備維護上成長為專業型技術人才。
管帶機是物料輸送領域一種新興的大型物料輸送設備,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大規模物料輸送領域。不過這種設備單機規模大、空間布置復雜,加上使用年限短缺少經驗,設備的運行維護一直是一項巨大的難題。
在山鋼股份萊蕪分公司焦化廠就有4條這樣的管帶機,總長度17000余米,承擔著整個萊鋼85%以上的焦炭輸送任務,被譽為萊鋼的“輸焦生命線”,而這4條管帶機設備多年來都歸一人管理,那就是侯繼鵬。“剛剛接觸管帶機設備時,出現了很多問題,整個車間都有一種悲觀壓抑的氣氛。”為了解決問題,侯繼鵬經常沿設備一走就是十公里,別人穿兩年的勞保鞋,他硬是穿了兩個月就把鞋底磨穿了。
侯繼鵬(左二)在巡線。 省國資委供圖
自2009年接觸管帶機設備以來,他扎根現場認真鉆研,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查資料、找老師,身邊的老師不懂了就去外面找老師、到網上找老師。一來二去,國內外許多鋼絲帶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管帶機設計人員、管帶機用戶都成了他的朋友。
侯繼鵬的“創新”精神,還體現在他的持之以恒,踏實鉆研。針對管帶機用鋼絲帶使用到后期出現老化,出現“爆口”或“縮管”的問題,他幾乎和國內所有的鋼絲帶生產廠家進行了交流,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最后他硬是拉著國內一家鋼絲帶生產商做起了長達半年的“鋼絲帶剛性均衡性”跟蹤實驗,最終通過實驗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他的努力下,焦化廠第一代輸焦管式帶使用壽命分別達到7.5年、8年、9年,大大超出同行業輸焦管式帶3-5年的使用壽命;僅此一項就給企業節約備件費用一千余萬元,相應成果獲得省冶金科技進步三等獎。
濰柴秦濤:
打破國外壟斷
一年為國家節省6億多
秦濤是山東重工集團濰柴發動機技術研究院自主ECU開發項目負責人,就是他所帶領的團隊,打破了內燃機電控神話。所謂ECU,秦濤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了一番,其實ECU是發動機電控系統的簡稱,如果把發動機比喻成整車的心臟,那么ECU就是控制這顆心臟的神經系統,它通過電子信號控制發動機的一舉一動。在汽車工業進入電控時代的今天,如果沒有ECU,汽車將寸步難行。
不過,這么核心的一個零部件卻長期由國外供應商壟斷,一套ECU電控系統集成打包出售,單價超過3萬元,接近柴油機總價格的30%,國外壟斷供應商攫取了高額利潤。濰柴,乃至整個中國內燃機行業,都被死死卡住了脖子。
為此,濰柴成立了一支年輕的團隊,由80余名成員構成,全部為80后,其中博士3人,碩士62人,平均年齡32歲,典型的“高知青”。整整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目前項目團隊共申請發明專利150余項,其中國際專利4項。現在濰柴的發動機電控系統全部由秦濤的團隊自主開發,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可靠性和功能完備性已經完全優于國外企業,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一套電控系統硬件價格硬是降到了不足三千元,由三萬元到三千元,僅此一項,濰柴每年就可以為國家節省資金6億多元。
為了能做好整車匹配,開發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工程師需要現場24小時待命。秦濤在報告中提到,有一次在車間見到團隊中的工程師張碩時,首先看到的是他那雙露著腳指頭的運動鞋,連腳后跟和腳掌也都磨透了。工程師連買雙鞋的時間都沒有,“有買鞋的時間還不如休息休息”。實驗車型跟著排產計劃走,啥時候上線工程師就要啥時候到,整車線一千多米,從線頭裝線束到線尾刷數據,都得全程盯,一天十多個來回,天天萬米跑。張碩一人在生產線上堅守了七天七夜,直到第50輛實驗車順利下線,累得一頭倒在地上,足足睡了兩天才緩過勁來。
山能臨礦劉輝:
不去研究所下煤礦
實現科技創效2000余萬
在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煤礦,有一個特殊的采煤隊,一支大學生采煤隊,平均年齡只有28歲。現在大學生采煤隊成員已經有52名,其中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6人,大專學歷44人。隊長劉輝提到,自成立以來,不僅創造了全礦日產5000噸的高產紀錄,設備完好率達100%,更保持著安全生產“零事故”紀錄。
2012年劉輝畢業后正式成為一名煤礦工人,畢業時,劉輝也有機會去科研院所,甚至去高校任教,但劉輝不想讓自己七年所學的采礦技術“躺在實驗室里”“寫在證書上”,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去煤礦。2015年6月,大學生采煤隊接手七采區的27302工作面,埋深到了-1200m。這個深部工作面,溫度高,即使到了冬天,井上零下十幾度,在井下依然是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干活,更不用提六七月份了。同時,-1200m的厚煤層工作面回采,還面臨著高溫、應力集中、沖擊地壓威脅等困難。有時為了獲取一個數據,采煤隊連續多天呆在井下15個小時以上。遇到特殊情況,夜班上來睡上三四個小時接著上中班,上來井次日凌晨3點多休息會,早晨6點多接著上早班。
通過不斷努力,采煤隊成功打造出礦井首個“百萬噸工作面”,助推了大學生采煤隊由“品牌”向“王牌”目標的跨越。大學生采煤隊成立6年,團隊成員由39名發展到52名,相繼攻克了井下高溫高濕、沿空留巷、工作面過斷層、工作面調斜等生產技術難題,實現科技創效達2000余萬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玉巖 實習生 宋玉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