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1-20 18:06:11
在當代山東詩壇,有一位詩人以感人肺腑的懷親詩作和特色鮮明的詩歌創作享譽海內外。他就是著名詩人桑恒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詩人便潛心探索詩藝,不斷嘗試新的創作風格,逐步在懷親詩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詩學。
孫基林曾經這樣評價桑恒昌,他是一位“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的詩癡”,而且“他常說的兩句話是:一‘詩是要命的’,他以為好詩都是用心血煮出來的;二‘作不作詩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一個‘詩作的人’。他自己即是‘一個詩作的人’有人說他整個就是一首耐咀嚼的詩,越品越有滋味……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會變成一個詩場,誰進去都會有幾分詩意。”詩情的醞釀或許來自于桑恒昌早年的痛苦體驗。年少喪母的疼痛與無助讓詩人備受思親之苦,而生活的磨難更讓詩人對生命有了更加清醒的和獨特的感悟。深刻的人生體驗所觸發了詩人巨大的創作激情,賦予其作品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桑恒昌的詩語言平易簡樸,風格精煉舒展,在創作中剔除嘩眾與喧囂,融入更多的主觀感受,愈發顯得樸實無華,渾厚沉凝。“正當我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離開了我/正當我需要父親的時候/我又離開了父親/……父親和母親/用心上的肉捏成了我/我又用心上的肉/捏了一大堆詩句。”起筆若閑話家常,一個“捏”字卻透出令人窒息的氣息。詩人將細膩的情感隱藏在平實的文字背后,每一筆書寫都是對已故母親的哀思和對年邁父親的掛念,是念淚的傾訴,是滴血的眷戀。這種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潤染著詩人創作的底色。即使痛徹心腑也要用心血捏就的詩句,是長期情感郁積的強烈迸發,蘊含著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張力。
母愛是天地間最純潔、最神圣、最博大的情感。多舛的命運讓年幼的孩子失去了人世間最溫暖的懷抱。對于年幼的桑恒昌而言,早逝的母愛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傷痛。歲月的流逝從未能夠阻遏詩人對母親魂牽夢繞的思戀,反而讓這份思念與希冀與日俱增,浩浩湯湯。于是,詩人的淚眼變成了再也“淘不出甜水”的“老井”,讓枕頭“長滿年輪”。拳拳之心、眷眷之意令詩人總感覺母親還活在這個世上。《夜半時分》描寫詩人在夢中接到了36年前已然故去的母親的電話。“手握話筒,/攸然四季,/白發飄落成雪,/太陽也成了流淚的蠟燭。//妻子哭喊著捶我,/才發現,/腳下生出地球一樣的根。”《化蛹》、《星光下》描寫的都是現實中的幻象,可嘆夢醒時分愈感凄涼。大悲大慟后的幻象表現出桑恒昌內心深處復雜的心理活動,也使他的作品情思更加豐滿,倏忽間令人動容。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對于相依為命的父親,詩人的牽掛、惦念和感恩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達。《致父親》中詩人含淚寫到:“額上風雨裝訂成冊,/陽光迷得您老淚縱橫,/雙手把犁杖磨成拐杖,/鼾聲長滿老人斑。”《我年邁的父親(三)》中詩人回憶道:“我出生的笑,是用哭表達的。//沒娘的孩子,/一手扶著父親的目光,/一手扶著父親的嘆息。”
桑恒昌的詩作意象迭出,視角獨特。他善于運用廣闊的視野觀照個體感受,將個人的哀思寄托于壯闊的自然景致之中,使其作品體現出遒勁蒼涼與悲壯凄美。“左一腳滄海,/右一腳桑田,/我向母親跪行而來。/血泡累累的膝蓋,/血泡累累的心,/連連叩問,/何時再睡進母親的懷抱。”(《夕陽,跪下了》)長河落日以俯沖的姿態向著母親跪行而來。或許是思念太執著,或許等待太久遠,生活中一絲絲的觸發都會讓詩人的想象跨越時空,引發情感的噴涌。中秋圓月在他的眼中也幻化為一滴碩大的眼淚:“自從母親別我永去,/我便不再看它一眼,/深怕那一大滴眼淚/落/下/來,/濕了人間。”(《中秋月》)
桑恒昌的詩歌表述著真實的人生體驗。他善于運用矛盾的語言于個體體驗中挖掘生活中蘊含的哲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小詩要有大靈魂”。但是,他并不片面地追求“說理”,而是從自身獨特的體驗中凸顯帶有濃郁情感色彩的理性。“過去都是路領著你走,/往后你要領著路走了。/心不能小,/可是要小心。”(《致父母》)作品通過路領著人走這一顯然有悖常理的意象逆向表達,不僅蘊涵深刻的理性思考而且由于這種反差所產生的巨大藝術能量,讓詩人和讀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
詩人洛夫贊美桑恒昌的詩作是“詩中橫亙著一根嶙峋的骨頭,讓人有得嚼的”。他的作品總是沉甸甸的,充滿了厚重的美感。當作者把對親情的渴望和贊美融入祖國壯麗的山河時,詩情噴薄而出:“雙目,從萬米高空,/猝/然/墜/落/爆烈成許許多多的碎片。/每個瞳孔,/每次俯瞰,/都被那顏色塞得滿滿。/連同長長短短的神經,/還有粗粗細細的血管。//夏日里父親脊背一樣/赤裸的黃土高原;/冬月里母親手背一樣/皴裂的黃土高原;數不盡的先人軀和先人魂,/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不忍多看一眼,又忍不住/多看幾眼的黃土高原啊!”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已逾古稀之年的桑恒昌依然在堅持創作。他堅持做“一個詩作的人”,秉持初心,思幽境遠,以不懈的追求為當代詩壇呈現出一個明澈深邃的詩美境界。
作者:杜玉梅,山東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