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5日訊 四集紀錄片《蔬菜改變中國》全程展現了由壽光冬暖式大棚引發的“綠色革命”,全面記錄了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先行步伐,全景描繪了蔬菜改變命運,改變中國,助力整體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壯麗畫卷。今天(2月5日)21:20,山東衛視推出系列收官之作《蔬菜改變中國》第四集《眾行者遠》。
2020年12月日,“嫦娥五號”歷盡艱難,帶回了“月球土特產”。對此,我國網友最關心的問題是......月球上的土,能種菜嗎?
在知乎上,我們的“民族天賦”是什么?高分回答是:種菜。據說這是五千年農耕文明,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沉淀。
在我們引以為豪的種菜技能中,就有溫室栽培技術。據《漢書·召信臣傳》記載,“太官園種秋冬生蔥韭菜茹,履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就是漢朝的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冬天給蔥、韭菜生火加熱,搞溫室種反季節蔬菜。
這種溫室的缺點是“晝夜燃蘊火“,成本太高。此外,孔子早就提出“不時不食”,不合時節的食物不能吃。于是,漢朝皇帝特地下詔書,禁止了。
一紙詔書禁不住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在漫長冬季里對新鮮蔬菜的渴望,兩千年來,溫室栽培技術一直在不斷的試驗、發展。1989年,在農圣賈思勰的故鄉山東濰坊壽光,三元朱村的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帶領村民建造了日光溫室大棚,僅靠曬太陽,就在冬天種出了黃瓜,轟動全國。
看起來構造簡單的日光溫室大棚到底有什么黑科技?為什么會迅速傳遍全國?
從世界上海撥最高的口岸、素有死亡山谷之稱的新疆紅其拉甫邊檢站,到珠穆朗瑪峰的所在地——西藏日喀則;從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武陵山區,到“中國草原避暑之都”內蒙古烏蘭察布,再到萬里長征的出發地——江西贛州……
“獨行者速,眾行者遠”,在我們拍攝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人們結伴而行的身影:自1991年,壽光人就將他們最寶貴的財富——農民技術員送出家鄉;如今,有8000多人依然活躍在全國各地,用他們累積了30多年的技術,為一棵棵菜苗保駕護航;全國新建的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通過援建蔬菜大棚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從北到南,已經有27個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正在輸出“壽光模式”和標準。
我們跟隨大棚蔬菜前進的腳步,探尋一項農業革新技術在不同地區的演變與發展,以及初接納它的人們,為它生出的喜悅與憂愁、矛盾與痛苦、眼淚與笑容……
紀錄片《蔬菜改變中國》第四集《眾行者遠》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出品,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創作,敬請關注!
閃電新聞記者 董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