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2-23 17:14:02
文|傅道津
上世紀50年代,山東省有一冊小學語文課本開頭就是一首民謠,民謠首句為:“小清河,長又長,山東是個好地方。”
可見237公里長的小清河已成為山東人民引為自豪的“母親河”。
遺憾的是,至今我們在述說這條母親河的歷史時很多都有錯誤,甚至連小清河是天然河還是人工開挖的運河都搞不清楚。
小清河是古濟水下游自濟南入海的一段
曾有媒體報道說,“當年,曾鞏在大明湖北岸筑匯波樓,疏通城區積水,過了幾年又開鑿小清河,將濟南北部積水引入渤海,城區由南向北逐漸涸為平陸。”
這是把小清河說成是曾鞏開鑿的人工河。
[此照片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可以看出當時的小清河黃臺橋碼頭所在河道雖然不寬,但舟楫林立。可能是枯水期,船只大都停泊岸邊,但亦可反映出其大碼頭的風采。]
問題是,小清河是降金的偽齊劉豫時期才出現的名稱,劉豫1130年建偽齊國,亡國于1137年。
其間劉豫筑堰導濼水東流才有小清河名稱。
曾鞏生于1019年,逝于1083年。
就是說,“小清河”名稱是在曾鞏逝世后40多年才出現的,而且是劉豫所為,與曾鞏毫不相干。
再說,“開鑿”一詞也不妥,若小清河果為人工河,也應該用“開挖”,不能用“開鑿”。
實際上,小清河是古“四瀆”之一的古濟水下游自濟南入海的一段。濟南即因其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這是古已有之的河道,也無需人工開挖。
也有媒體報道說,小清河是劉豫“歷時8年”開挖的“新運河”,這是把偽齊劉豫政權存在的時間錯當成開挖小清河的時間了。
還有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南宋初年,大齊皇帝劉豫從公元1130年到1137年將山東境內古濟水殘留的部分故道進行了疏通整治,導入濟南的泉水,經現在的淄博、濱州、東營、濰坊,在今壽光市境內注入渤海的萊州灣,全長237公里。人們給這條人工運河取名小清河。將北面的清河改稱大清河。”
這段話的問題是:小清河既不是“人工運河”,大清河名稱也不是在有了小清河后“改稱”的。
那么小清河的沿革究竟是怎樣的呢?
《爾雅》曰:“江、河、淮、濟為‘四瀆’。”
濟即濟水,小清河原是古濟水自濟南至萊州灣的入海河段。濟南即因在濟水之南而得名。
[當年的小清河碼頭船來船往。]
濟水在唐代時,由于黃河浸淤,上游已湮沒。
《水經注》:“濟枯渠注巨野澤,澤北即清水。”《禹貢錐指》曰:“唐人謂之清河”。
這時,山東以上已無濟水。唐人為區別黃、濟兩河,將山東境內的濟水改稱清河。
到了宋代,又有南、北清河之稱。
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決于澶州(今濮陽),濟水在梁山泊分為南、北兩脈,即南清河與北清河。
南清河入淮,北清河自東平匯入汶水后北行,在濟南以上仍沿濟水故道,濟南以下則改沿古漯水入海。
但濟南以下濟水故道并沒有全河干涸,而是以章丘的獺河為源而繼續存在,章丘以下原匯入濟水的各支流仍舊匯入以獺河為源的濟水故道,只不過水量少了,且僅濟南至章丘一段干涸罷了。
由于汶水在未匯入濟水故道前,從東平至戴村一段汶水河道被稱為大清河,故汶水匯入北清河之后,從東阿至海口的北清河亦統稱為大清河。
1855年(清咸豐五年)8月1日,黃河決口于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河水分為三股:“一股由趙王河走山東曹州府以南下注,兩股由直隸東明縣南北二門分注,經山東濮州、范縣(今屬河南),至張秋鎮,匯流穿運(運河),總歸大清河入海。”
這次黃河奪大清河入海的改道,使不少后人誤以為今濟南以下黃河即濟水故渠,殊不知小清河才是古濟水故道。
今黃河在濟南以下河道所循為大清河,而大清河又是循的古漯水故道。
劉豫打通濟南入海的水上通道
導致對小清河沿革出現誤識的原因是劉豫對小清河的治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金軍攻打濟南,同年剛任濟南知府的劉豫在金軍的利誘下,殺害守城的抗金宋將關勝,投降金軍。
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劉豫被金人冊封為“大齊”皇帝。
劉豫做齊王之后,在歷城東北華不注山“導濼水,筑堰于歷城華山之南(名下濼堰),擁水東流以益章丘之流。”
這樣就把以章丘獺河為源的河流向上延至濼水為源了,水量也大增。
劉豫為什么要打通濟南入海的水上通道呢?
[小清河上的橋]
主要就是為了把壽光羊口鹽場的鹽運到濟南,然后與南宋交換所需物資,目的是為了支持金宋戰爭和為偽齊政權服務。
對山東來講,古濟水和小清河的最大價值就是鹽運,故小清河又有“小鹽河”、“鹽運河”之俗稱。
山東沿海自古盛產鹽,而濟水是將海鹽運往中原的唯一水上航道。
因此前已有大清河,故劉豫把這條源于濼水的河流取名小清河。
需要明確的幾點是:
[上個世紀小清河上的航運情景。]
第一,小清河不是人工開挖的河流,劉豫只不過是把濼水導入了濟水故道,至多不過新挖了很短的一段,如果這里原沒有河流而新挖一條河道,才可說是人工運河;
第二,章丘以下的濟水故道一直沒有斷流,只是水量減少而已;
第三,濟南至章丘的斷流也僅為區區50多年,這對流淌了千萬年的河流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但正是劉豫此舉使不少后人以為大清河才是濟水故道。
此說源于元朝于欽《齊乘卷之二》之言:“古濼水自華不注山東北入大清河。偽齊劉豫乃導之東行為小清河。”
于欽此說影響深遠,元、明和清初《山東通志》及沿河州縣諸志書多采此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