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7-07-06 11:31:07
“十三五”時期是青島加快建設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小康社會中走在前列、加快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決勝階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昨天,我市發布了《青島市“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并進行公示。根據規劃,今年底我市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要全部脫貧摘帽,到2020年,努力實現城鄉扶貧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打造全域扶貧的“青島樣板”。
總體目標
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市定扶貧標準
記者了解到,此次發布的《青島市“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主要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全市脫貧攻堅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等,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依據。《規劃》以2015年為基期。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重點是脫貧攻堅期(2016年至2018年)。《規劃》范圍為有脫貧任務的區(市)、鎮(街)、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
此次《規劃》制定了總體目標,就是要率先完成精準脫貧任務,確保全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全部脫貧。建立健全與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減貧脫貧長效機制。貧困戶實現“兩好、四保障”,物質條件和精神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觀,有穩定收入來源,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市定扶貧標準,在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
另外,《規劃》還要求確保全市10個經濟薄弱鎮、200個省定貧困村和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摘帽。經濟薄弱鎮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鎮容鎮貌大幅改善。貧困村達到生態文明鄉村標準,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等設施水平明顯提高,特色產業基本形成,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社區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在完成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的基礎上,城鎮扶貧率先啟動,對城鎮貧困人口實施精準幫扶,補齊發展短板,促進社會公平。
階段目標
省定市定薄弱村今年底全摘帽
《規劃》還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階段目標,2016年底,實現市定扶貧標準下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全部脫貧,率先走在全省前列。貧困人口吃得好、穿得好,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得到切實保障,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實現51個省定貧困村和79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摘帽。
2017年底,實現剩余149個省定貧困村和231個市定經濟薄弱村,10個薄弱鎮全部摘帽。貧困(經濟薄弱)村主導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經濟薄弱鎮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鎮容鎮貌大幅改善。
2018-2020年,鞏固提升農村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健全完善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長效機制;精準識別城鎮貧困人口并建檔立卡,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努力實現城鄉扶貧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打造全域扶貧的“青島樣板”。
此次《規劃》明確堅持政府主導、合力攻堅;堅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統籌推進,改革創新;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造血為主、輸血為輔的原則,從產業發展脫貧、科技扶貧、就業創業脫貧、教育扶貧、健康醫療保障、完善基礎設施、生態保護、金融助推脫貧、兜底保障、社會幫扶、城鎮扶貧、創新工作機制、保障措施等十三個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脫貧計劃。
《規劃》期限:
>>>以2015年為基期,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重點是脫貧攻堅期(2016年至2018年)。
《規劃》范圍:
>>>脫貧任務的區(市)、鎮(街)、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
總體目標:
>>> 1、就是要率先完成精準脫貧任務,確保全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全部脫貧。
2、建立健全與青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減貧脫貧長效機制。
3、貧困戶實現“兩好、四保障”,物質條件和精神面貌發生根本性改觀,有穩定收入來源,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市定扶貧標準,在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
4、確保全市10個經濟薄弱鎮、200個省定貧困村和310個市定經濟薄弱村全部脫貧摘帽。經濟薄弱鎮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和鎮容鎮貌大幅改善。貧困村達到生態文明鄉村標準,村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等設施水平明顯提高,特色產業基本形成,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社區管理能力不斷增強。
扶貧背后有啥保障
建立市級領導包鎮聯村機制
建立市級領導包鎮聯村機制,落實精準脫貧措施,推動資源向包鎮聯村傾斜。實施區域對口協作幫扶,明確區域對口幫扶標準和對象,建立區域對口幫扶工作模式。
按照高于青島市級標準的要求,加大有關區(市)對平度市、萊西市共10個經濟薄弱鎮的對口幫扶投入。充分發揮嶗山區、市北區、市南區、城陽區在招商引資和新政策、新產業、新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建設、產業培育等多種措施,推動經濟薄弱鎮 “摘帽脫貧”。實行強區與經濟薄弱鎮結對幫扶,市南區對口幫扶平度市蓼蘭、崔家集、田莊3個經濟薄弱鎮,市北區對口幫扶萊西市院上、河頭店2個經濟薄弱鎮,嶗山區對口幫扶平度市舊店、云山、大澤山3個經濟薄弱鎮,城陽區對口幫扶萊西市日莊、馬連莊2個經濟薄弱鎮。
層層簽訂脫貧責任書
《規劃》明確,要建立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街)村落實的工作機制,層層簽訂脫貧責任書,脫貧任務重的區(市)黨委要每年向市委常委會匯報精準脫貧工作。各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統籌協調、督促落實和檢查考核,確保扶貧政策落到實處。區(市)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負責抓好資源統籌、進度安排、人員調配、推進實施、督查指導等工作。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辦事處)承擔直接責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直接責任人,負責項目確定、組織實施、資金投放、績效評估等工作。
統籌配置各類扶貧資源
圍繞建立扶貧開發“5+1”長效機制,積極探索推進扶貧開發由解決農村貧困向統籌解決城鄉貧困轉變、由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打好政策組合拳,統籌配置各類扶貧資源,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持續穩定的財政投入、多元化的金融手段以及科學的績效考評,為精準扶貧體系有效運轉提供保障。
推進貧困線和低保線“雙線合一”
積極推進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落實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發揮臨時救助制度的救急救難作用,提高農村基本養老和居家養老保障水平,完善留守人員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推進貧困線和低保線“雙線合一”,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的兜底功能,統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各項救助制度,重點強化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數據互通、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及時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范圍,實現應保盡保。鼓勵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通過就業援助和產業扶持、政策扶持等實現精準脫貧。
扶貧咱們要做些啥?
產業發展>> 打造脫貧農業特色園區
在產業發展脫貧方面,我市要充分依托區市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和林業,打造脫貧農業特色園區。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實施對口扶貧,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挖掘鄉村旅游資源,落實光伏項目,推動農業產業向下游延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靠產業發展實現脫貧。爭取到2018年,每個貧困(經濟薄弱)村形成1-2個特色產業,每個有致富愿望、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1個致富項目,全市擇優推選1000名產業脫貧致富示范戶,復制推廣成功經驗,不斷增強建檔立卡貧困戶可持續發展能力。
《規劃》指出,我市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包括發展地方特色種養殖業、發展林業特色產業、打造農業特色示范園區、實施對口幫扶工程、延伸產業鏈條扶貧。在完善農村電商脫貧體系方面,我市要開展“互聯網+”行動、發揮中介組織優勢、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實施電商培育工程。在拓寬鄉村旅游扶貧渠道方面,要積極開發鄉村旅游品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培育鄉村旅游節會活動。
科技扶貧>> 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
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扶貧活動,建立針對經濟薄弱鎮(村)、貧困村的科技成果對接機制,探索落地轉化新模式,完善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構建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精準扶貧提供科技動力。
為構建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要實施青島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推廣團隊工程,選聘首席專家、崗位專家選擇推廣最新科技成果,指導農民脫貧。選拔聘任村級“四員合一”(村級農業技術推廣員、農產品質量監管員、農藥協管員、農業信息員)隊伍,落實補貼、獎勵經費。全面推行“包村聯戶”工作機制,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技術服務模式,構建基于“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通道,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就業創業>> 讓農村貧困人口有工作有奔頭
在精準識別基礎上,對全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因人因地、因貧困原因、因貧困類型分類施策,集中開展就業與社會保障扶貧工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推行脫貧創業工程。強化人才支撐,開展各類扶貧技能培訓,定向開發扶貧公益崗位,實現貧困人口充分就業、穩定脫貧。實現農村貧困人口有工作、有收入、有保障、有奔頭。
其中,勞動年齡農村貧困人口從事個體經營、創辦企業并正常經營,對符合條件的由工商注冊地區(市)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由市級財政按現行標準給予獎補。對農村貧困人口首次創辦小微企業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教育扶貧>> 讓職業培訓制度覆蓋城鄉
以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和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為抓手,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大力發展農村貧困人口教育,不斷拓展農民職業教育資源,提升農民職業教育質量,構建覆蓋各教育階段的精準資助體系。
《規劃》指出,我市要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構建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勞動者和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制度,完善市場配置資源、政府購買服務等,加大貧困家庭子女、城鄉登記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等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力度,對農村學員和城市低保家庭學員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的,按規定給予生活費補貼。
基礎設施>> 實施貧困村“六個提升”工程
圍繞實施貧困(經濟薄弱)村“六個提升”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做好農村公路連通、網化、大中修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推進公交(客車)村村通,提升貧困(經濟薄弱)村供水保障和水利基礎設施,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發揮好社區服務中心作用,建設美麗鄉村。
到明年底,全面完成經濟薄弱鎮鎮駐地道路、給排水、污水處理、文化廣場、綜合服務中心、鎮容鎮貌等六項工程,以及貧困(經濟薄弱)村村內道路、飲水安全、農村用電、文化小廣場、村莊亮化、農田小型水利、辦公和服務場所等八項工程,提升鎮、村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將農村規模化供水、衛生改廁、污水治理、亮化等環境改善項目重點向貧困 (經濟薄弱)村傾斜。各區(市)要加大對經濟薄弱鎮(村)和貧困村公益性基礎設施管理養護的支持力度。完成貧困(經濟薄弱)村電網升級改造,全面保障貧困戶生活用電和農業用電。對貧困(經濟薄弱)村發展二、三產業用電給予優惠政策支持。
健康醫療>> 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
健全公益醫療保險,實施貧困人口補充養老醫療保險,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科學設置救助比例,加大重點救助對象保障力度;實施醫療救助扶持,暢通“緊急救助”綠色通道;提高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障水平,做好農村貧困人口社會保險轉移工作,積極開展便民惠民醫療。
對參加青島市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的貧困家庭、低保家庭成員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補助,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個人繳費部分按50%的比例給予補助;將城鄉低保家庭中80歲以上(含80歲)的老年人納入特殊人員救助范圍,在大病醫療救助后,年內可以再享受最高5000元的第二次醫療救助。低保家庭成員普通門診救助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420元,減少困難群眾因小病積大病的現象;取消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大病醫療救助起付線,解決困難群眾看不起病的問題;將低保家庭成員住院押金減免80%,解決困難群眾因繳不起住院押金而耽誤治療的問題;將年內大病醫療救助封頂線提高到13萬元,減輕困難群眾的就醫負擔。
生態保護>> 到2018年底農村環境明顯改善
堅持生態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關系,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實施林業精準脫貧工程。到2018年底,實現經濟薄弱鎮、貧困(經濟薄弱)村生態環境、村容和村貌明顯改善;貧困區域因實施林業扶貧重點工程,貧困戶參與率、受益水平和人均收入顯著提高,實現生態惠民。
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十三五”期間,生態效益補償達到每畝每年500元的標準。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等補助標準,并注重向農村貧困人口集中的區域傾斜,使貧困群眾從生態建設中得到實惠。實行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建立橫向補償關系。
金融>> 進一步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信貸資金的作用,完善金融扶貧政策,加大脫貧信貸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扶貧服務,提升經濟薄弱鎮、村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強扶貧信貸與扶貧保險的合作,創新扶貧保險模式,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形成銀行、資本市場、保險和地方準金融機構各具特色、作用互補、功能完善的金融精準脫貧體系。
大力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進一步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研究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抵押貸款,大力發展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等新型抵押擔保信貸業務,拓寬貧困戶、貧困(經濟薄弱)村和經濟薄弱鎮抵質押物范圍,盤活農村各類資產。
城鎮扶貧>>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率先完成農村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探索實施可復制、可推廣的城鎮扶貧路徑,努力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全覆蓋的社會保護體系,在統籌解決城鎮與農村相對貧困問題上走在前列,在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上走在前列,使城鄉居民勞有應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住有宜居、老有頤養、貧有力助,不斷增強共建共享的獲得感、參與融合的歸屬感、體面尊嚴的幸福感。
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有針對性地開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送服務為內容的就業援助,有效增強城鎮貧困對象就業創業的意愿和穩定性。對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就業需求的,逐一落實就業促進政策,提高穩定就業質量和收入,帶動家庭脫貧解困。對有就業能力、培訓愿望的城鎮貧困對象,提供訂單式職業培訓,確保每人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依托優質技工院校開展技能脫貧行動,努力做到“教育培訓一人、就業創業一人、脫貧解困一戶”。加強崗位供需銜接,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城鎮貧困對象就業,按規定給予政策性補貼。對家庭生活特別困難、具有勞動能力、難以通過市場就業的,開發更多非全職就業、志愿服務和社區工作等崗位托底安置。(記者 徐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