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7-12 14:36:07
2017年三伏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至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至8月20日
文|馬洪利
現在正是初伏天,在我們長清東部山區,有“澇了伏頭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場”的諺語。“伏頭”就是初伏的前一天,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無疑。“伏王”就是入伏的第一天,如果這天下雨,就會陰雨連天,幾乎一天一場雨。同時,在農業種植的“節奏”上,又有“頭伏蘿卜末伏菜,中伏蕎麥熟得快”的農諺。
剛進入頭伏(初伏),山里人就開始忙著種胡蘿卜、水蘿卜、紅心蘿卜等蔬菜了。中伏(二伏)則適宜播種蕎麥,蕎麥是一種播種最晚、生育期最短、適應性最強的糧食作物,有“消炎糧食”的美稱。不過,由于多種果樹的原因,現在家鄉種蕎麥的莊稼人越來越少了。
末伏(三伏)是我們這里播種大白菜的最佳時節,一到末伏,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小菜園里忙著種白菜。
另外,在飲食選擇上,我們這里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俗語。頭伏吃餃子是當地的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上好食物。
其實,“入伏”不占二十四節的正式“名分”,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也就是指冷的陰氣潛伏下去,熱的陽氣當會盛行,表示這個時期是一年里面最熱的季節。“伏”,也有避暑之意。
“伏天”的開始總是與夏至有關,因此有“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諺語為證。“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為中國農歷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由于中伏天數不固定,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在歷法中有“秋后一伏”的說法,就是說“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才是“末伏”的開始,如果按照十天一個“庚”日計算,照規律數伏后的第三個“庚”日在立秋之前,則無“庚”日,下一輪才有“庚”日,那么這一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這就有了“立秋加一伏”的諺語。如果剛好在立秋之后,那就只有30天了。
“三伏天”往往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不僅高溫,而且潮濕悶熱。
俗話說:“九天‘一九’,十天‘一伏’。”有關“伏”的氣象諺語很多,比如:“澇了伏頭旱伏尾”、“淋了伏王,一天一場”、“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伏雨難求”、“頭伏雨,伏伏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等。
而且,有關“入伏”的氣象信息都與農業收成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入伏冷,一顆豆子打一捧”、“入伏熱,一顆豆子打一捏”、“豆子入了伏,打著有和無”、“頭伏蘿卜末伏菜,中伏蕎麥熟得快”等等。
在我們這里,山田里的花生在伏天結出的“伏果子”最好,個大仁滿油性強,營養豐富,吃起來香。同時,“入伏”之后,山上的松林里就會長出比香菇還要香的“伏蘑菇”。伏天的雨中,還可以在山上捕捉到由獾蟲變成的一種會飛的“水牛”呢,油炸“飛水牛”可是營養多多、香氣噴噴、味道美美的可口美味哩。
另外,更讓孩子們開心得意的是,當進了“伏季”以后,河里的水溫就會迅速升上來,此時家長們就會允許孩子下河洗澡戲水了。因為,孩子們的“暑假”就是“伏假”,“歇暑”就是“歇伏”。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