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7-07-12 22:23:07
媒體行記者參觀濱農溫室控制大棚
企業生產車間內的生產線
制劑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再查看制劑情況
在新舊動力換擋變軌的過程中,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和風險仍然在于產能過剩,優化產能首要在于創新驅動。對于農化行業來說,目前依然存在著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自主創新能力弱、技術裝備水平低、特殊污染物缺乏有效處理手段、產品結構仍需進一步調整等問題。7月11日,濱州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壯大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媒體行走進濱農科技,探訪該企業綠色、創新、集約發展之路。
近年來,市場和政策共同驅動農藥制劑加工技術向高效、環保、對環境友好的綠色制造轉變。市場方面,迅速發展的飛防、大型施藥器械的使用、統防統治等都對農藥劑型、包裝提出了新的要求,推進制劑加工的產業升級。政策驅動方面,國家農業部發布了到2020年農藥化肥施用實現零增長的政策目標,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了《農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今年年底還將發布《農藥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環保部起草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的草案也已經公布,這都將促使制劑加工技術向高效環保對環境友好的方向提升。
濱農科技在多年追求內涵式發展的基礎上,優化完善了“綠色濱農、科技濱農、國際濱農、服務濱農”的發展理念體系,并聚焦資源,對內優化產品體系,對外強化技術服務能力,積極開發并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環保的新品種。依托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手性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農藥清潔生產與綜合利用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優勢,通過外聘技術專家,展開企校合作,同時在企業內部引進培育了從合成研發→制劑復配→生測實驗→產品登記→技術服務100多人的技術研發團隊,足跡遍布全球,捕捉客戶需求,建立產品藥效和病蟲草害防治的精準數據庫,為種植者探索創新技術,提供最佳的整體解決方案。
自2013年以來,濱農科技整合社會及高校的專家團隊技術資源、企業自身的產品及設備資源,依托在沾化冬棗種植區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創建了“技術+產品+藥械”三位一體的植保服務模式,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以沾化冬棗為例,與濱農合作的棗農,農藥使用量減少30%,棗農用藥成本節省40%;專業打藥隊每畝用水由傳統人工施藥的150斤降到了100斤,用藥次數由普通棗農施藥的17次降到了13次;達到了農藥使用減量的目的,用實際行動響應了農業部的農藥使用減量的戰略目標。
2015年4月、7月和9月,國家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的領導及有關部門到濱農科技考查指導濱農冬棗技術服務體系。活動期間參觀了濱農冬棗種植規范使用農藥試驗示范基地,并與山東省和濱州市的有關部門,就特色經濟作物的種植模式、農藥產品登記,以及如何規范、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進行了探索。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對濱農近年來以冬棗為先導建立的技術服務體系表示了肯定和支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