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7-09-30 07:43:09
昨天上午九點半,山東省第一個市級考古館——濟南考古館正式開館,《濟南城市考古展》同時開展。眾多市民紛紛在第一時間前往觀展,為“地下濟南”所涵蓋的豐富文物所驚嘆。
展覽集中展示了濟南市近20年來50余項重要考古發現中的850余件(套)文物。與博物館展覽不同,濟南考古館以考古發掘項目為單位,對出土文物和考古信息進行了密集而詳盡的展示,眾多考古工具同時展出,讓觀眾得以一窺“神秘”的考古工作。
9000年前濟南就有人類活動
你能想象,距今約9000年前的濟南人是怎么生活的嗎?在昨天開館的濟南考古館里,第一個展柜,就是張馬屯遺址的距今約9000年的后李文化遺存。這也是濟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
張馬屯遺址位于歷城區張馬屯村南約1公里,發掘于2007年5月至6月,是為配合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工程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的后李文化遺存包括灰坑、灰溝、燒灶、窯、井等遺跡,并出土少量陶片。從發掘情況可以看出大約9000年前的濟南人的生活情況,他們住的房子是圓角長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子,這些房子的穴壁比較粗糙,未見加工痕跡,但房子地面中部偏東有一處烘烤得比較好的紅燒面,平整結實,應該是當時的燒灶所在。紅燒面東部一米范圍內則是糧食儲存區。當時人們所用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也有少量夾砂灰褐陶,吸水性比較強,保存得也比較差。根據陶片的特征判斷,當時的陶器應該有陶釡、陶罐等。
年代久遠的另一處重要遺址是天地壇街遺址,考古人員在這里發現龍山文化時期的灰坑,出土龍山文化陶片若干,這是我市第一次在古城內發現龍山文化時期遺址,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家家泉水”不是吹的2000多年前濟南就水源旺盛
在《濟南城市考古展》現場,一個大型的戰國“陶圈”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原來這是考古人員修復的一口戰國陶制井圈。濟南素以“家家泉水”聞名天下,這話可不是吹的,而是有考古證據。
多年來,考古人員在高都司巷、舊軍門巷、按察司街等古城區內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各個時期的水井。特別是在2002年進行的高都司巷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水井43口,土井、陶壁井、磚砌井、石砌井等各種形式,證明自戰國時期先民生活中就已充分利用泉水,證明古時濟南就有“家家泉水”的美麗場景。
根據考古發掘,這些水井的形狀全都是圓形,采用直接下挖的方法鑿成,個別有用磚或石頭砌筑的井圈,其中一眼是用陶井圈圈筑起來的。水井之間大部分相距兩三米,有的相距不到一米。在有限的地域內密集分布著如此眾多的水井,非常罕見。不同時期的濟南先民大都選擇近似的位置打井,說明這些地方是水源所在,打井取水是一件極為容易的事,這也說明當時這里的人口非常密集。井不深,則說明濟南地下水位一直較高。可以想見,在2000多年前,這一地區便是一個水源旺盛的地方,在以后的歲月里,出現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從井的深度看,戰國水井一般深兩到三米,井下便是含水的生土層(未被人類擾動過的土層)。而宋代等晚期的水井大部分沒有打到生土層,說明濟南的水位是隨著地層的堆積、年代的推移而不斷提高的。這對于認識和探究濟南泉水的內在結構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依據。
佛像、王墓、壁畫墓,一個都不少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告訴記者,20年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先后進行了百余項考古發掘,隨著一處處文化遺址的再現,濟南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也清晰顯現,他們希望能將這些成果向老百姓展示,讓市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的了解。此次所選的50余項重要考古發現中的850余件(套)文物,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和市民見面,殊為難得。
大辛莊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縣西巷地下挖掘出的開元寺地宮和佛像,衛巷地下挖出的數千枚石彈,魏家莊出土的漢代鐵爐、鐵器,以及洛莊漢墓、危山漢墓等王墓出土文物以及眾多壁畫墓、漢代彩繪陶俑等等,無不顯示了地下濟南極為豐富的歷史。而考古人員在濟南老城區寬厚所街發掘的規模恢宏的兩座小王府——寧海王府和寧陽王府,也會讓我們在熱鬧的市中心,遙想過去。展覽的最后一個展柜,是考古人員在華陽宮發現的一堆“袁大頭”。
去一趟濟南考古館,穿越“地下濟南”9000年歷史之后,我們在逛街時,或許便會想起我們腳下有著怎樣的歷史。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城市建設的快步進行,這座城市的地下,還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考古發現。
原標題:濟南考古館昨日“開館” 帶你穿越“地下濟南”9000年歷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