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領秀之城
2017-10-11 19:31:10
原標題:行走興隆山記
作者:宇宙風 攝影:斬云劍
有友好游樂學,博文多才,曰游走歸來網上書間查閱行游見聞,獲頗豐,樂此不疲。甚感之,欲效仿其行,嘗將游走小記于微信,雖不能詳盡其美,供留存,待其后完善。今所記為所居之鄰興隆山之行也。
家居濟南之南,北近二環南路,南鄰興隆山,如此便利,常游此山。興隆山,又名“玉函山”、“小泰山”,相傳漢武帝赴泰山封禪,回駕時登此山頂,忽有鳥驚飛,鳥飛處留一玉函,內裝玉釵一對,武帝得之,此山便得名“玉函山”。山有五峰,自西而東為鼓樓峰、透明峰、帥旗峰、行龍峰、鵝頭峰。山陰有三峪自西而東為西佛峪、柏石峪、花山峪。
周末約三五好友育秀中學集合,過柏石峪村,入防空洞,洞漆黑幽暗,冬暖夏涼,長約千米,有廳、室、廁、庫等若干間,傳為戰備醫院所在。出洞則滿目滴翠,曲徑通幽,幡旗招搖,隨旗攀登,即至佛峪,右側崖上“佛峪寺”番然入目,寺堂供有神像,另有房屋2間,供守護僧人居住。但見前方新月形天然石臺十余米寬,石臺北側為深谷,谷內古木森森。高處,巨巖外伸,狀如檐廈,其下崖壁間,隨山就勢,在石窟巖壁上存有隋唐佛教摩崖造像近90尊。摩崖造像上下五層,有佛有菩薩,有站有坐。造像最高約1.3米,最小約25厘米,儀態端莊,玉函山第一名泉“蕊珠泉”即在石臺西端崖壁處,此泉為寺中居住僧人飲水之源,木架和塑料紙覆蓋泉池,但因近期少雨,泉水幾近干涸。
出寺門,沿崖上小路前行不遠,殘廟現,此乃“三仙宮”,又為“靈官廟”、“三宮廟”,宮內供奉守山門衛士王靈官,早年內墻壁畫尚可見斑駁,今墨跡全無。廟前立碑3座,字跡隱隱,記載著清朝康熙時廟宇修建之情形。
拾級而上,三百年之久石階保存尚好,緩緩伸展,腳下樹草生于石階,觀之枝蔓搖曳,踏之莎聲如歌。空中綠樹成蔭,光線順枝葉淌下,仿若綠傘華蓋,清幽蔽日,疑為仙境。舉目遠眺,鼓樓峰崮頂聳于山巔。拔高百余米后石階變陡,頓感吃力,汗濕衣衫,耳熱臉脹,再拔幾十米現寬闊平臺,可觀市區全貌,城內高樓密密麻麻,星棋羅布,臺下懸崖深不見底,不遠處巖壁高高聳出,突兀直立,甚為峻峭。稍事休整,順右側林蔭小道前行,穿越茂密樹林,終登上山頂峰—帥旗峰,海拔523米,高度兩倍于千佛山。據說東側唐代僧侶曾山巔建造興隆寺,亦名臥佛寺,現僅存遺址。山頂有雷達站,長年有軍隊駐扎。濟南史料載,明清時山巔之泰山行宮改為碧霞元君祠后,又筑南天門和三大殿,香火旺盛。南天門至今保存完好,與泰山南天門遙遙相望。駐地大門處有“三教堂”一座,即“興隆山二奶奶”廟。廟東側山墻掛一牌子,上書:三教堂始建于元朝,民間稱其為“二奶奶”廟,其間供奉神靈為“興隆山二奶奶”,相傳其姐妹三人,另外兩人為“泰山大奶奶”和“峨眉山三奶奶”。“三教堂”現為山東省二級保護文物。每逢初一十五,附近信民結伴前來上香供奉祭拜。有友贊譽此山俊、幽、奇、險,且有文化底蘊。實也,吾等行走4小時,拔高近400米,全程約8公里,鉆山洞、觀古寺、近幽境、試陡峰、賞山景、親近自然、放飛心情,美哉快哉!
(來源:網友@宇宙風)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