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0-19 08:16:10
一斤原鹽只賣2毛錢,用四斤半原鹽加工成一件鹽雕藝術品,就能賣到720元,身價是原來的800倍!10月12日,在無棣縣海鹽文化產業中心,副主任馬曉波拿著一尊剛剛完工的歷史人物雕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鹽雕生產車間,“藝術工人”經過20多道繁雜的工序,讓昔日的海鹽“脫胎換骨”,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無棣縣文物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布瓦畫作品。
無棣縣榮德堂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剪紙藝術讓傳統文化產業熠熠生輝。
無棣斯瑞德公司生產的智能養老機器人深受寵愛。
無棣鹽業公司的工人正在生產鹽雕。
今年開園的華夏海鹽文化產業園已成為魯北地區新的文化旅游景點。
無棣古城文化旅游區鳥瞰 徐向華 攝
思路一變,工藝一轉,竟讓一顆顆小小的海鹽身價倍增,由“白菜價”賣到了“黃金價”。無獨有偶。在山東海瓷集團的海瓷藝術展館,記者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通常我們一件普通的海瓷花瓶也就是幾百元,但是經過名畫家的手,就變成了精美的藝術瓷,市場價最高可達50萬元呢!”海瓷集團副總經理高清江指著一件海瓷藝術花瓶,眉飛色舞地告訴記者。再普通不過的貝殼做成海瓷,價值大漲,再給海瓷嵌入文化元素,價值又一次飛躍。經過名家之手的藝術瓷均價達10萬元以上,高清江說,海瓷集團年內力爭實現海瓷藝術產值2.1億元、利潤4700萬元。
在無棣采訪期間,記者親身感受到了該縣文化產業“化稻草為神奇”“點鹽成金”“點貝成金”的力量。
記者了解到,無棣縣有一望無垠的鹽田,還有世界上純度最高、規模最大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貝殼堤島,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為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該縣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傾力打造文化資源轉化的政策引擎和有效平臺,營造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大環境。
無棣是全國海水制鹽第一縣,宜鹽面積達530萬公畝,年產海鹽300萬噸,但大部分以價值低廉的原鹽出售。老賣原鹽不是辦法,如何讓這個最大的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無棣縣海豐集團從2012年起就著手鹽雕產品的研發,截至目前,已研發創作出歷史人物、佛像、動植物、十二生肖、浮雕牌匾等五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為了把鹽文化做足做透,今年4月底,海豐集團投資3800萬元建設的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的全省首個集海鹽文化展示、海鹽健康體驗、特色產品展示于一體的華夏海鹽文化產業園開園,成為無棣縣重要的特色文化旅游項目之一。
如今在無棣縣城鄉,處處都可以嗅到濃郁的“文化味兒”。那些昔日“土得掉渣”的“小不點”,注入文化元素后,搖身一變成了高大上的文化藝術精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榮德堂文化創業產業園的展廳,記者看到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剪紙作品,“老手藝”在這里得到傳承和光大。“現在,我們的剪紙藝術產品銷往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老外們特別喜愛。”董事長孟凡府介紹說。
近年來,無棣縣深挖民俗文化內涵,注重在挖掘中整理、在整理中豐富,喚醒“土文化”,將其做成“大產業”,目前,傳統剪紙、棗木雕刻、蘆葦畫、布瓦畫、絨繡等特色民俗產品已逐漸形成規模,并產生經濟效益。將“互聯網+”“文化+”、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業態、高科技成果有機融入民俗文化產品創意與研發,讓無棣文化產品走出了一條尋求差異化、創意化發展的獨特路徑。2016年,該縣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發展到23家,實現文化產業綜合收入30.6億元,成為首批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省級社會文化建設先進縣。
無棣縣始終樹立文化“無窮大”的理念,全業態滲透和融入文化,不斷豐富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為實現這一目標,該縣著力做好“文化+農業”“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章,把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融入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體驗式農業、觀光休閑農業。
圍繞打造“山海古邑·儒風無棣”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引領全域發展,11個鎮街全部凸顯文化特色。海豐街道打造“古邑小鎮”,棣豐街道打造“康潤小鎮”,車王鎮打造“桑榆小鎮”……位于無棣縣東部的佘家鎮從2014年就立足土地資源優勢,借助扶貧政策,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依托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目前,佘家鎮中草藥種植面積已達15000畝,今年,該鎮打出了打造“本草小鎮”品牌的口號。(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延璟 通訊員 蔣惠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