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7-11-01 18:23:11
原標題:萊蕪萬名貧困人口2017年摘帽
萊蕪市扶貧地圖
【背景】
萊蕪地處魯中,與周邊縣市接壤的350多個偏遠山區村,數量及人口均約占全市三分之一。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薄弱,大多處在臨界貧困狀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但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來看偏遠山區的未來,短板也是潛力。偏遠山區山好、水好、空氣好、產品好、文化好,依托這些山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有了新方向,農村新舊動能轉化就有了新依托,農民脫貧增收就有了新保障。基于此,萊蕪的脫貧攻堅主要是堅持區域解困與個體脫貧兩條腿走路,在去年完成4.3萬貧困人口脫貧基礎上,今年再順利為萬名貧困人口摘掉貧困帽子。
【亮點】
蘑菇棚
為剛出褶的蘑菇打水
食用菌庭院種植
李西泉天井里養上了脫貧蘑菇
深秋時節的大王莊鎮小下河村,村民在熱火朝天忙著出姜,而64歲村民李西泉卻背起了噴霧器,走進了他天井里一個20平米左右的棚里,為剛出褶的蘑菇打了一遍水。
李西泉的老伴前年因為突發腦梗留下后遺癥失去勞動能力,長年在建筑工地干小工的李西泉不得不守在家里照顧老伴。上萬元的治療費讓本就積蓄不多老兩口捉禁見肘,每天只有先把老伴的衣食起居照顧好后,李西泉才能騰出功夫去地里刨兩鋤頭,也種不出啥值錢的營生,日子過得有苦難言。鄰里們對李西泉的情況有目共睹,但是想伸把手幫忙又怕要強的李西泉覺得不得勁。
2016年剛入秋,村委會的工作人員走進了李西泉的家,鑒于家里的情況,村兩委將其列為扶貧對象進行幫扶。起初,李西泉感到有些抹不開臉,“老百姓都怕過不好叫人看不起,咱覺得丟人啊”。可看看泥坯將掉的老屋,望望躺在床上的老伴,李西泉心想,“啥面子不面子的,先給老伴看病再說”。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丟臉”的決定,讓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村里幫忙裝了蘑菇棚,20多平米的棚里不間斷養植,一周時間便可帶來幾百元的收益。“養蘑菇見效快,一天只要噴一個多小時的水就行了,既能照顧老伴,也不耽誤地里的活,真沾了光了。”李西泉告訴記者。
這就是萊蕪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中頗具特色的“庭院養植”。去年年初以來,萊蕪市從事食用菌、蒜黃、寶葫蘆、盆栽蔬菜等庭院種植,兔子養殖,節水管件組裝的貧困戶1.2萬多戶,涵蓋近500個村。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貧困戶都有1至2個庭院扶貧項目,每年新增收入4000多元。
截至目前,萊蕪全市117個庭院種養殖、手工類及自主發展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部完工。招商引進2家戶外家具龍頭企業,現已投產,明年產值可達1.2億元,帶動貧困戶增收2400萬元。
碩果累累的山楂樹
亓老漢又把山楂樹栽起來
山楂好吃樹難栽,如果山楂不值錢,那么,老百姓再不忍心也會將山楂樹砍掉改種其他作物。牛泉龐家莊63歲村民亓玉海前兩年就把十多年樹齡的山楂樹砍了,可是這兩年,他又悄悄地栽起了山楂樹,還加入了合作社有了保底收益,亓老漢笑了。
63歲的亓玉海種山楂樹30多年了,之前基本都是“跟天伙著過,天好就收,天不好就算”,農民不把種地當回事,說出來恐怕會讓別人笑話,而亓玉海此舉也是沒有辦法,守著幾十棵山楂樹還得出去打工,原因很簡單,山楂不值錢。在幾年前,好山楂賣不上好價錢,“別說價格了,有收的就不錯,起早貪黑摘幾百斤山楂賣不了一兩百塊錢,不如到城里干小工。”
可如今的亓玉海為啥又悄悄把山楂樹種上了呢?這得從龐家莊村專門從事脫水山楂加工銷售的萊蕪萬邦食品有限公司說起。隨著市場對山楂的需求年年增多,萬邦食品公司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公司在村里搞專業種植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高于市場價收購,村民成了萬邦公司的“合伙人”。不僅如此,龐家莊周邊的村也加入到了“種山楂樹,走致富路”的行列中。
省級貧困村西鳳陽村現在也大面積種植了山楂樹,“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農戶實現了增收。近幾年,共有600名農戶,4000畝山楂園加入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標準化種植管理,公司以高于市場價5%至10%進行收購,使山楂不愁銷路,穩產增收。
貧困是暫時的,貧困戶的帽子是一定要摘掉的。對于今后的產業扶貧,萬邦食品計劃從2017年到2022年,通過為貧困戶種植小紅星山楂樹的幫扶方式,確保每年扶持不少于160人。在前兩年山楂樹產生效益之前,企業每年都必須拿出1.6萬元用于幫助160名貧困人口,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
【部門聲音】
萊蕪市扶貧辦:打好扶貧攻堅戰庭院扶貧路走徹底
精準脫貧是場攻堅戰,是事關136萬萊蕪百姓的民生工程。今年以來,萊蕪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探索具有萊蕪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加快發展庭院式扶貧,大力推行行業扶貧、積極引導社會扶貧,不斷增強貧困人口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提高了精準扶貧實效。隨著精準脫貧工作的推進,萊蕪市不斷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制,建立完善核查機制、評估機制和退出機制,確保提前完成脫貧任務,做到“一村不漏、一戶不少、一人不落”。
貧需要扶、困需要脫、難需要幫、帽需要摘。今年以來,萊蕪市委、市政府以及扶貧辦牽頭的各有關部門繼續堅持在扶貧攻堅一線,目標完成萬名貧困人口的脫貧。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力抓好庭院扶貧項目進萬家工程。平菇、香菇、木耳、蒜黃、豆芽、寶葫蘆、黃花菜、盆栽蔬菜、芽苗菜、雞腿蔥等十類庭院種植項目;塑編、柳編、紙編、鐵藝、布藝、蒜米加工、豆制品加工、管件組裝等八類庭院手工項目;就是兔子、鴿子等庭院養殖項目。通過這些貧困人口能夠切實看得見、干得住的實實在在的工作,讓每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長期的收益,在精準扶貧的路上盡早實現脫貧致富,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記者手記】
貧困帽摘得要快、甩得要遠
扶貧,不僅要讓貧困戶單純的脫離貧窮,還要激發脫貧后的人的斗志,并賦予他們走上小康路的智慧,即扶貧、扶智、扶志。現在的萊蕪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偏遠地區,農業產業基礎薄弱,在萊蕪各有關部門的不斷努力下,他們正逐步走出困境,心境明朗地走向衣食無憂的生活。
貧困戶“農忙不誤事、農閑有活干、早晚能顧家”。自2016年以來,萊蕪扶貧工作愈加精準,運用“平菇+木耳+葫蘆”、“蒜黃+木耳+葫蘆”、“兔舍+葫蘆”等立體模式,讓貧困戶產業脫貧“一地生多金”。這是萊蕪精準扶貧工作中建立起的“萊蕪模式”,以此迅速為精準識別后的萊蕪貧困人口實現了摘帽。
摘帽勢在必行,貧困帽不再重戴。記者采訪發現,萊蕪扶貧工作并未單純停留在脫貧幫扶,而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貧困人口脫貧之后的致富上,那就是扶貧之后的扶智和扶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萊蕪市的扶貧,不僅切切實實的教會了貧困戶如何充分利用政策實現長效收益,有些還實現了自主創業,甚至脫貧后反而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將貧困的帽子遠遠地甩給過去,昂首走向小康路。這項工作,萊蕪做得好,做得巧,做得妙,也勢必成為全省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靚麗一筆。(記者 亓秀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