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5-02 09:32:05
有濟南慘案祭奠的地方,常會見一尊木雕力士像造型。它猶如一個標簽,醒目地存在于影視劇里、書本里。
90年前的1928年5月,制造“五三慘案”的日本侵略者,將一尊元代木雕力士神像建筑構件從濼源門城樓擄走。戰后數年,目睹慘案的日本記者將其歸還。眼下,其珍藏于濟南市博物館。
除了力士神像、“五三慘案”紀念碑等,我們還有哪些記憶濟南慘案的方式?一部紀錄片、一本書、一份提案,抑或是蔡公時的子女……
900公里外的“潯陽忠跡”
《潯陽忠跡》是一本專門寫蔡公時的著作。潯陽是他的老家,江西九江市的古稱。
90年前,這位民國外交官在濟南慘遭侵華日軍割鼻削耳剜眼,再也沒能回到故鄉。濟南慘案90周年前夕,一支來自民革濟南市委的隊伍,從濟南出發,趕往九江。
他們想在3月底的九江,找到盡可能多的歷史記憶,帶回濟南,為制作濟南慘案的紀錄片《五三》搜集素材,在即將到來的“五三慘案”90周年之際,警醒后人,勿忘國恥。
蔡公時的故事采集,并不輕松。“他的后人,與蔡公時沒有直接聯系,都是通過父輩了解零星故事。”參與編劇的郭鳴倫介紹。攝制組找到的3名后人,分別是老中醫、文物館退休職工和公交司機。初次見面,收獲并不明顯。
次日拜謁蔡公時紀念碑時,突然打開話匣子的老中醫蔡錦芳,給攝制組帶來了驚喜。“老中醫他抓著我們的手,直言‘感動’。碰巧有個幼兒園前來祭拜,他上前扶著孩子,提醒‘慢點慢點’。”
蔡錦芳(左)向民革濟南市委副主委臧浩講述先輩事跡 民革濟南市委供圖
蔡錦芳的回憶,被鏡頭捕捉了下來——“小時候不知情,都是父親來祭拜,當年只有一個墳,沒有紀念碑。直到父親走不動了,才委托給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只能偷偷祭掃。”
眼下,蔡錦芳在河北石家莊還有位百歲的叔叔。蔡錦芳說,“當年父親受傷后從文,從黃埔二期轉學到武漢大學。蔡公時每月資助他兩塊大洋,父親拿出一塊給叔叔,讓他去美國留學,學修鐵路。后來抗美援朝時,他歸國參與鐵路建設。”
除了紀念碑,蔡公時在九江的歷史遺跡也并不多見。數年前,本報記者曾前往當地尋找蔡公時故居,原來它在縣政府邊上,但現在已經被拆掉了。
辛亥革命期間,蔡公時曾在揖廬亭宣講革命。“沒人帶路根本找不到,揖廬亭在一個小山坡上的一個幼兒園里,目前已是省級保護文物。”郭鳴倫稱。
又一部紀錄片,紀念慘案90周年
每年5月3日,很多市民會到紀念碑前紀念。
濟南慘案的影視資料,數量上并不多,且大部分制作于本世紀。民革濟南市委的這部紀錄片,就是其一。
據了解,除了1928年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的《濟南慘案》和《蔡公時》,至今的大部分濟南慘案類影視片,都是濟南本地媒體或政府單位拍攝。
本地影視片中,最早的當屬2005年的《1928歷史的訴說》。這部文獻類紀錄片,分別從中國電影資料館和香港電影資料館取材。6集紀錄片,幾近完整地收集了各類與濟南慘案相關的歷史鏡頭和珍貴歷史照片。隨后的濟南慘案紀念館各類歷史海報,都源于這部文獻紀錄片。
一年后,《銅像背后的故事》誕生。它詳細記錄了當年從濟南申請蔡公時銅像歸國,到新加坡封裝銅像運抵飛機場,再到歸國后民眾鞠躬祭奠的全過程。
2008年,《歷史的碑記》紀念濟南慘案80周年。彼時,濟南畫家王建平創作3年的水墨畫《1928,你看見么?你記得么?》同期完成。《歷史的碑記》攝制組——濟南藝術創作研究院,以這幅畫切入,將畫作中尸橫遍野、瘦骨嶙峋的受害同胞等濟南慘案歷史鏡頭與當代人緬懷歷史的畫面,不斷切換。
腳本顯示,民革濟南市委拍攝的這部名為《五三》的紀錄片,來回穿梭于歷史與當下。大量當代推動五三慘案記憶的人物,比如曾天民、張乃仁、李慶勝等,被搬上了鏡頭。正是這些對多數市民來說頗為陌生的名字,推動了一系列慘案紀念形式諸如修建“五三慘案”紀念碑、重修紀念亭、確立“市警日”(防空警報試鳴日)等的落實。
“‘五三慘案’紀念碑前行人匆匆而過。孫女問爺爺,這個日歷牌好大啊!爺爺回答,這是‘五三慘案’紀念碑!那還是90年前呢……”
這是紀錄片的開頭腳本。看似杜撰的場景,隱藏著紀錄片的拍攝初衷。“對自己城市的民族歷史,我們應該了解更多。歷史需要傳承。”郭鳴倫稱。
紀念碑修建的推動者
說起慘案紀錄片,七旬老人李慶勝總是遺憾連連。26年前,研究了半輩子“五三慘案”的他,首次醞釀拍一部紀錄片。“準備去南京檔案館搜資料,攝制組也找好了,但相關負責人突然離世,紀錄片被擱淺。”
他是一位數學教師,同時是民革黨員,也曾是市政協委員。很難想象一個數學老師,會讓學生去做歷史課題。李慶勝就是這樣一個人,當班主任期間,他會安排每一屆學生都去了解“五三慘案”,并將報告帶回課堂分享。
20多年前,蔡公時紀念館被用作地震局宿舍。“一些學生前去,住的人連蔡公時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五三慘案’,只把學生往外攆。”
23年前的1995年,民革濟南市委共同發起提案,做了一件大事,李慶勝參與其中——那一年抗戰勝利50周年,市委市政府聽取建議,在趵突泉公園東門,建造“五三慘案”紀念碑。參照沈陽九一八事變紀念碑的形狀,也做了一個日歷牌。
時隔3年,“五三慘案”紀念亭重建。“上交提案那年,原紀念亭的8根立柱被發現,5根在老植物園,3根在千佛山。”
同年,“市警日”設立。這個提案,李慶勝提了多年。當時有一個契機,每個城市都有了防空警報,很多設在9月18日。“最終設在5月3日,這是濟南的特色。”李慶勝說。
為了爭取盡可能多的形式,讓世人銘記“五三慘案",李慶勝手書整理的慘案資料,足有一尺多厚。
對于“五三慘案”,李慶勝以及民革濟南市委給予了近乎執著的關注。他們搜集調查“五三慘案”的史料及遺址資料,足有30年。
“2006年蔡公時銅像回歸;2007年紀念堂建成,有民革山東省委的提案;2012年,紀念館修繕好……”郭鳴倫細數。
今年是“五三慘案”90周年,又到了歷史的重大節點。
慘案的史料收集,還需要做更多
李慶勝收集了很多“五三慘案”資料
知道李慶勝專注于濟南慘案,學生們常會從臺灣地區或國外帶一些相關書籍送給他,他如獲至寶。
他所在的民革濟南市委,同樣熱衷于收集濟南慘案的歷史“遺珠”。相關的文字、圖片及書籍資料,作了分門別類的整理。只不過,李慶勝和民革濟南市委之間,史料珍藏各不相同。
手捧一套藏藍色的硬皮書,郭鳴倫有些自豪。“這套《濟南五三慘案史料匯編》由國家圖書館出版,全冊3000元,據我們了解,全市除了我們,只有省圖書館有收藏。”
“這次去九江,巧遇當地市史志辦的專家胡榮彬。他多年執著研究‘五三慘案"。座談會上,他帶來厚厚的一個袋子,書、報紙、濟南文史等,全是‘五三慘案’的資料。”郭鳴倫說,他們如獲至寶,全部復印帶回來。
濟南慘案的史料收集,最全的地方在哪兒?
濟南慘案紀念堂內,相關書籍有13本。制作的海報,大都源自《1928歷史的訴說》及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近兩年的作品,如從日語翻譯而來的《武裝的街巷》、李慶勝收藏的幾本書籍、3000元的史料匯編也均未被收入其中。
“紀念堂建館時,承諾要出史料叢書,至今沒有結果。”濟南市黨史辦孫興杰稱。這位“老濟南”,讀大學時就關注濟南慘案,2005年和2015年分別出版《濟南慘案》、《濟南慘案歷史圖鑒》。他的書籍也未出現在濟南慘案紀念堂。
蔡公時紀念館二樓,詳細匯總了蔡公時的人生履歷、遺照、遺墨,及蔣介石等人對濟南慘案的題詞。至于書籍,不過10本。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的著作——李家振的《濟南慘案》及駱承烈的《濟南慘案》均未被收錄。這兩本書,在網上可輕易買到。
可貴的是,一套翻譯自日文的紀實小說《武裝的街巷》,陳設其中。“這是目前與濟南慘案相關、唯一一本外文翻譯來的著作,2015年由山東師范大學日文系老師翻譯出版。”孫興杰稱,其實日本關于濟南慘案的著作更多,市黨史辦與山師大之間正商議,合作翻譯更多這樣的作品。
濟南慘案的“記憶整理”,目前由多頭“管理”,這是孫興杰的感慨。“紀念堂由趵突泉公園管理,想出史料叢書,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其實關于濟南慘案的書籍,臺灣就有很多。”他介紹,單他了解的一名記者就收集了很多孤品。
“蔡公時紀念館建館以后,未再收集濟南慘案相關資料。”一名駐館工作人員介紹。
蔡公時子女均離世,慘案應永遠銘記
4月16日,蔡公時的女兒蔡今明在濟南離世。濟南慘案時,她年僅1歲;如今,她抱憾沒等到慘案90周年。
三四年前,蔡今明在臺灣地區的哥哥蔡今任去世。至此,1928年慘遭日軍殺害的蔡公時,一雙血親兒女均已離世。
在泉城濟南,可能少有人比蔡今明更懷念、更關注蔡公時了。蔡今明的女兒在捐獻其遺物時,堆積成山的影視資料、書籍、珍貴書信及遺墨,對濟南慘案20多年來的紀錄,讓人驚訝。
這位享年91歲的老太太,65歲才知道自己是蔡公時的女兒,為自己取名“蔡今明”,取義“今天才明白自己的身世”。此后每年5月3日,都會前往祭奠濟南慘案的蔡今明,一度被視為“活化石”的標志性人物。活躍于報端、電視、網絡的蔡今明,已成為媒體刻畫濟南慘案的一個符號。
濟南慘案是日軍全面侵華的一個前奏。根據國際紅十字會濟南分會調查,濟南慘案期間,濟南軍民死亡6123人、傷1700人,財產損失難以估計。
濟南慘案前夕,記者多次前往趵突泉公園內的濟南慘案紀念堂和蔡公時紀念館。紀念堂內參觀者絡繹不絕,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濟南慘案。蔡公時紀念館雖然免費,參觀者卻寥寥無幾,門口保安介紹,平常每日幾十人次,有團隊參觀時人流才多一些。
濟南慘案早于南京大屠殺數年,史料中,制造濟南慘案的不少日軍侵略者,也參與了南京大屠殺。在不少學者看來,濟南慘案之于濟南,相當于南京大屠殺之于南京。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濟南時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