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8-05-04 09:05:05
北京林業大學本科、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景觀設計碩士,如果擁有這個文憑,你會選擇怎樣的生活?山東青島黃島小伙劉曉選擇了到鄉下,種樹。
劉曉的理想,是要建一座生態綜合體,通過綜合體的運作,改善土壤、空氣的狀況。在他的努力下,不僅800畝的鹽堿地種滿了樹,村里的村民也變成了技術工。
想回到家鄉
干點自己應該做的事
找到劉曉的莊園并不容易,連續幾天的中雨,讓即墨市梁家屯村到莊園的道路泥濘不堪,車子在泥土里打著滑,靠步行才能走進去。
劉曉裹著雨衣跑出來,身上濺滿了泥,招呼著記者到他的房間——一個集裝箱改造的屋子。屋里一張床,一個架子,一張書桌,桌上擺放著農業種植專業用書。空間的狹小,讓劉曉有些不好意思,聊天的過程中,他不時地跑出去,有時候看屋子有沒有漏水,有時候看鵝舍的情況。
屋外是他的800畝莊園,現在都已經種上了樹,而四年前,這兒還是一片鹽堿地,生長著并不茁壯的莊稼。梁家屯村的會計梁澤臣說,莊稼地變成了林子,英國回來的碩士也變成了莊稼漢。“你別看他現在黑乎乎的,剛來那會兒白白凈凈,當時我們都不信他能在這里守這么多年。”
2014年秋天,從英國謝菲爾德景觀設計專業碩士畢業的劉曉,決定回國發展,那時他已經能夠在當地拿到不菲的薪酬。劉曉說,想回到家鄉,干點自己應該做的事。
“建一座生態綜合體,改善土壤空氣狀況,通過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改造,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建立一個可復制的田園綜合體樣本。”劉曉說。
很快,劉曉在自己的家鄉黃島附近開始了考察。一次無意的路過,劉曉發現了梁家屯這片800畝的土地,由于鹽堿嚴重,不少土地都荒著,生長的莊稼收成也并不理想。他覺得這就是他要改造的地方。經過多次溝通聯系,2014年底,劉曉正式把家安在了這片土地上。
零下20攝氏度
守在集裝箱里過春節
劉曉當時想到,這個農場短期內不會見效益。“因為一個地區土壤等環境的改善,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劉曉沒有想到的是,現實中的困難比預想中多得多。
按照劉曉的計劃,改善土壤環境,首先就是要深耕土壤,讓水分被土壤充分吸收,增加通氣性,使得植物生長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減少澆水的次數。于是劉曉選擇種樹作為開辟農場的第一步。“種櫸樹能夠耐鹽堿,凈化空氣,對土壤修復也有很好的作用。”
可實際操作起來,劉曉栽了跟頭。由于前期節省成本,一棵棵樹苗劉曉親自栽種。當地風沙大,吹得樹苗東倒西歪,劉曉又挨個用繩子和樹枝捆住。50多萬元買來的拖拉機、運輸機、耕犁機,劉曉一一照著說明書學,有一次因為操作不當,連人帶拖拉機翻進溝里,一個多小時才蘇醒過來。
劉曉的妻子從鄭州一所高校辭了職,專門來農場陪他。“每次看見他從外面回來,頭上都是雪和松針,我心里就特別難受。”冬天是農場最難熬的時候,集裝箱的溫度達到零下20攝氏度,要蓋四床羽絨被才能稍微暖和起來。
過春節時,為了守住這片林子,劉曉一個人守在農場,孤獨地看著滿天的煙花。“很多英國的同學回國都做了設計師,只有他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劉曉的妻子說,“沒想到他這么能吃苦,也就是這份踏實讓我覺得他很可靠。”
但劉曉的苦并沒有白吃,如今,800畝的農場已經種上了楓樹、櫸樹等樹種,一眼望不到頭。梁澤臣說,村里的人散步就喜歡往這里跑,覺得空氣好,景色也好。此外,為了清除農場的雜草,2015年劉曉買了3000多只鵝苗,鵝糞又為土壤提供了肥料,鵝蛋還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去年農場銷售額達到了18萬,雖然離收支平衡差距還很大,但這讓劉曉看到了希望。
開展專門培訓
村民變成了“工人”
在梁澤臣看來,劉曉給村子帶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把村民變成了“工人”。
隨著農場的樹木和鵝苗越來越多,劉曉開始雇用村民打工,做些基礎的工作。比如修剪樹枝、開拖拉機、鋤草、松土以及灌溉等。但每項都是技術活,劉曉要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培訓。
“這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劉曉說,尤其是修剪樹枝時,每一寸的修剪都有嚴格的要求,對樹木的生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村民認為自己曾經做過同樣的工作,表面上應和著,實際卻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劉曉一遍遍規范技術,給村民講解,慢慢村民也就接受了。
劉曉也理解這種對抗,觀念的改變確實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看到好的變化,那么村民們就會樂意去嘗試。“比如剛開始我承包這塊地種樹時,他們也很不理解,認為種樹帶不來效益,浪費了這塊地。可隨著樹木種植起來,他們就看到了帶來的空氣、環境上的變化。”
梁澤臣說,有的村民在農場工作了三四年,成了熟練工。有了技術,附近的有些果園就主動讓他們去工作,很多賦閑在家的老人都有了事情可做,村民們也就愿意來這里上班。現在農場有五六十個工人來自這個村子。
“一天100塊到120塊,也有的130塊。”劉曉說,錢是其次的,關鍵是學到了技術,讓他們獲得了一種滿足感,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人,這種獲得感會更強。
守著莊園難耐寂寞
管理人員走了七八個
隨著媒體報道的增多,劉曉漸漸火起來了。頻繁的報道讓劉曉的鵝蛋好賣了,也讓很多企業來談合作,但卻仍然沒有解決“人”的問題。
今年5月,跟隨著劉曉三年的管理人員要回老家去上班了,這幾年離開的管理人員已有七八個,最快的14天就辭職了。“給的工資并不低,可很多年輕人哪能受這份罪。”
劉曉知道,守著一大片莊園,有時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好像是與外界脫了節。“每天都在農場里,見到的人和事都有限,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確實是苦了一些。”而劉曉也經歷了這樣一段適應的過程:沒有辦法洗漱,冬天結了冰就化了再用,夏天忍受著風吹日曬……
經營農場以來,劉曉甚至沒有一次旅行,平時陪父母妻子的時間都十分有限,他在黃島有一套不錯的房子,但每月回去一次都無法保證。
但劉曉覺得,既然選擇了,就要踏實做下去,生態改善就是個“繡花針”的功夫,沉得下去,才能取得收獲,像細水長流一樣,從土壤到空氣的改善,都需要一個過程,否則不改變根本問題,所謂生態綜合體也不會太長久。
對于未來的期望,劉曉計劃著把農場建成體驗式生態莊園,把生態系統建起來后,增加體驗項目,讓更多的人有一個健康的去處。“雖然時間會很長,但我愿意一直做下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