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6-05 11:27:06
今年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三大攻堅戰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決勝小康的“安全底線”。山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主動防范風險,積極化解風險,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繼續保持“雙下降”,統籌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體工作布局,全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更加重視監管、創新監管手段,著力完善風險應急處置機制……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山東筆墨愈發穩健、筆法更加扎實。
根源預防
堅決守住安全生產紅線
2018年5月在臨沂召開的全省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推進會成了一場“問計大會”:企業現場介紹雙重預防體系建設運行情況,安監部門人員現場分析點評,再由專家量化打分并給出綜合改進措施。“本以為做得夠全面了,專家一分析,居然又發現幾個可完善的風險點。這個會,辦得好!”一位企業負責人在聽過點評后心服口服。
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是當前我省提升安全生產本質水平的一項核心工作。相比以往,它將安全生產關口從隱患排查治理前移至風險管控,從而能徹底解決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的“最后一納米”問題。
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時期,新業態、新挑戰不斷出現,踐行“以人為本”莊嚴承諾,山東持續改進工作手段與方法,率先在全國從省級層面部署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14萬家企業排查風險170萬條,有效減少了各類事故發生。全省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較2016年分別下降49.1%和25.5%。今年1月初,國務院安委會第七考核組對我省去年安全生產工作進行意見反饋,給出了“扎實推進,成效顯著”的評價。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山東堅持從建章立制出發,不斷夯實安全生產基礎。近一年多來,省政府層面出臺《山東省安全生產行政責任制規定》《山東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山東省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等;省人大層面,新修訂了《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據了解,“一法規三規章”占到省政府法制辦年度立法數量三分之一以上,針對一個領域連續出臺“大件”更是首次。據介紹,《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也已出臺,在責任體系、監管體制、防控機制、法制建設、激勵約束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
安全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一個方面的責任缺位,都會留下監管漏洞,埋下事故隱患。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著“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重要論述。山東將“安全第一”落實到“一票否決”制度中,對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的市政府按不合格評定,推進各地統籌強化捍衛安全生產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為抓好縣這一級安全生產落實的關鍵環節和“牛鼻子”,去年3月,我省建立起“重點關注縣”督導制度,實行“帶帽”管理,納入重點關注縣的地區至少六個月才能“摘帽”。
“安全生產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堅守安全生產紅線,山東拿出鐵的手腕較真碰硬。
一年來,省安監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楊軍到各地執法檢查時明顯感覺,企業服氣多了。以往總有企業仗著自己貢獻大、層級高給執法人員吃“閉門羹”。我省創新采用全省范圍異地交叉執法,從全省隨機抽調安全生產執法骨干和專家異地組隊——“人情”沒法說了,“招呼”沒處打了。不只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對發現的隱患,山東建立起企業、當地陪檢人員現場簽字制度,不懂、不認可的,現場溝通,不給企業事后扯皮、臨時補救留空間。這都是企業服氣的原因。在增加執法頻次、創新執法手段的基礎上,山東綜合運用行政執法、刑事司法、黨紀政紀等手段,嚴格落實停產整頓、關閉取締、上限處罰、追究法律責任“四個一律”打擊治理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島時曾強調,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從“安全生產”到“安全發展”,是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體現了安全與發展一體的現實要求。深刻把握安全與產業發展間的辯證關系,山東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倒逼作用,以綠色為標準、以安全定去留,持續深化重點行業領域轉型升級。
2017年6月,省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會議上,省委書記劉家義一針見血地指出:“事故多發,根子就在結構布局不合理、發展層次低、安全管理難度大。”盯緊安全、環保、創新、質效聯動發展,山東化工一手抓猛藥去疴,一手促提質增效:一場為期5年的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就此打響。截至去年底,全省共關閉轉產產業層次低、安全隱患大的化工生產企業558家、停產整頓2109家,有效化解了“劣幣驅逐良幣”,全省化工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不降反升。
清理整頓只是第一階段。結合城鎮人口密集區企業搬遷,今年9月底前,全省現有近兩百家化工園區將對照新出臺的山東省化工園區認定標準完成一次大考,通過重新認定的才能承接新項目和搬遷改造項目;隨著園區變成稀缺資源,對化工企業苦煉內功也提出更高要求。參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以提升集約集聚發展水平、加快煉化一體化步伐、延伸拓寬產業鏈條為原則,到2022年,綠色、安全、環保的高端化工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有望達到5.1%。
問題導向
“三位一體”防控金融風險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緊緊遵循中央部署,我省統籌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體工作布局,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遵循金融發展規律,把握金融工作原則,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我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近期,我省金融業服務動能轉換的一批頂層方案正在搭建。2018年5月4日,省金融辦聯合“一行三局”制定印發《關于做強金融產業更好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實施意見》,從提升融資服務效能、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服務實體經濟、地方金融發展等4個方面提出了18條具體措施。
金融業作為現代服務業,本身就具備新動能的特質。我省啟動了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現代金融產業項目庫建立工作,項目庫涵蓋地方金融機構重點項目、區域金融布局重點項目、金融創新試點工程等,目前已初選項目超過200個。我省還用足用活金融政策措施,引導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今年1月初,我省宣布設立規模40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并計劃通過引導基金帶動,遠期形成總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的母基金群和不低于6000億元的子基金群。緊隨省級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濟南、青島、煙臺等地你追我趕,紛紛設立了數千億元規模的動能轉換基金,形成了省市縣全覆蓋的網絡布局。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山東各級政府建立了信息互通、輿情引導、責任落實等運行機制,構建了省市縣上下聯動、政監金企四方協調配合的工作體系。按照重點風險企業、風險企業、潛在風險企業劃分不同風險類型和風險等級,堅持因企而異、分類施策,逐個制定化解方案,建立工作臺賬,實行“銷號”動態管理。
防范金融風險,企業“去杠桿”是關鍵舉措。2017年, 山東轄區(不含青島)21家企業先后登陸資本市場, 發行上市企業數創下2011年以來新高。股債同步發力,直接融資實現重大突破,融資近2500億元。
防范金融風險,也要勇于“攻”。要以攻堅克難的姿態,靠改革推動風險防范。山東推動重點區域金融改革創新,濟南、青島、煙臺3市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財富管理、基金服務等領域實施更有效的改革創新舉措,鼓勵濰坊市開展現代保險服務創新試點,推動魯南4市共同申報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
普惠金融是我省金融業發展的短板,也是改革的潛力所在。目前,全省110家農信社全部改革成為農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實現了分支機構縣域全覆蓋,并全部設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我省首家民營銀行——威海藍海銀行開業運營,村鎮銀行總數穩居全國首位。
適應變化
做好創新社會治理這篇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山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主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變化,不斷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等系列措施,取得顯著成效。
家住萊蕪市萊城區的楊先生買了房卻遲遲不能住,一紙訴狀將售樓方告到法院。原審一審支持了楊先生的訴求,被告不服提起上訴。該案發回重審期間,萊城區法院考慮到案件的復雜性和敏感性,在征求當事人同意后,將案件轉入調解。駐庭調解員在法官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人熟地熟的優勢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這是山東法院系統搭建訴調對接平臺,成功化解糾紛的眾多案例之一。如今,山東全省建立起以各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為中樞,各部門、行業協會、事業單位、企業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參與的“大調解”網絡。全省現有各類調委會87721個,人民調解員約32萬人。近三年來,全省各類調解組織共調處矛盾糾紛130萬件,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
以往,糾紛多元化解存在主體職責不清、解紛力量不足、程序銜接不暢等問題。2016年10月,山東出臺了全國首部關于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地方性法規——《山東省多元化解糾紛促進條例》,從制度層面上推動和解、調解、仲裁等非訴訟解決方式與訴訟形成協調聯動機制,標志著我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平安山東建設濃墨重彩的一筆。
提高化解社會風險能力,離不開有效的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山東著力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地面、地下、空中、海域、網絡“五位一體”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納入省科學發展觀考核,推進“天網工程”建設,不斷增強防控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目前,全省視頻監控全覆蓋工程已實現了一、二、三類目標全覆蓋,縱向省市縣三級對接貫通、橫向各職能部門開放共享的框架已初步搭成,全省接近一半的縣(市、區)和90%以上的鄉鎮(街道)依托綜治中心完成了“雪亮工程”的平臺建設和應用。2017年6月底,全國“雪亮工程”建設推進會在臨沂舉行,“雪亮工程”創建的山東經驗走向全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提高化解社會風險能力,需要把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基層。為此,山東持續深化拓展網格化管理,出臺城鄉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指導意見,推動城鄉社區社會治理逐漸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加大警力下沉、工作下移、關口前移力度,推行“一村一警務助理”模式;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
目前,山東有8.2萬余名警務助理活躍在7.5萬余個行政村,實現全省村莊100%全覆蓋;共建立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1842個,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主導,以居民為主體,駐區單位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民情議事體系正在形成。
提高化解社會風險能力,還需要壓實“關鍵少數”主體責任。今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健全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實施辦法》,明確各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第一責任人,規定出現八種失職失責情形將被責任督導和追究,改變了以往只懲不獎的方式,把綜治工作實績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推動建立健全綜治工作實績檔案。
2017年,省綜治辦采取各市自查自評、有關綜治成員單位專項考核、委托第三方民意調查、省委政法委(省綜治辦)對年度重點工作評議打分等方式,對各市綜治暨平安建設情況進行了考核評分,根據得分情況對17個市進行了排名通報,對各市存在的問題列出負面清單,劃定時間表,限期整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