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島都市報
2018-06-27 10:29:06
制圖/于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6月26日,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召開,大會對2017年度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和科技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江汀,市委副書記、市長孟凡利出席會議并為獲獎人員頒獎。本次獎勵大會全市共有145個項目(個人)獲獎,分別為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9項、科技進步獎126項、國際合作獎2人。
現代海洋領域14個項目獲獎
2017年度市科技最高獎出現空缺。《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自2008年實施以來,最高科技獎在2010年度曾出現過一次空缺,其余年度每年均有一至兩人獲獎。
在獲獎項目中,新興產業項目占據領先地位。145個項目中,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生物與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及現代海洋等五大新興產業項目共66項,占全部產業化項目的64.08%,有力支撐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領域,獲獎項目達10項,數字化家電、光電子等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成果,人工智能技術在云家電、物流等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3個創新團隊項目帶頭人均為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領軍人物,通過持續協同攻關,在低碳能源、天然氣水合物和橡膠高效混煉方面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先進制造領域,高效優質激光焊接工藝、動車組鉤緩裝置及軌道車輛整車振動試驗等成果,帶動軌道交通上下游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本市積極響應國家海洋強國戰略,依托海洋科研優勢,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2017年現代海洋領域獲獎項目共14項,居于各產業之首,海洋產業優勢充分凸顯。海大、中科院海洋所、黃海所等涉海高校院所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參與國家重大計劃和工程,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和海洋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明月海藻、海大生物等海洋領域科技型企業,在海洋資源利用方面,累計新增經濟效益2億多元,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創新力量。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
獲獎項目中由企業牽頭完成的57項,高于高校院所牽頭完成的項目數,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西海岸新區充分發揮國家級園區集聚優勢,企業牽頭獲獎項目達10項,居各區市之首。中輝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哈工程一流的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專家,成功研發“復合吸附式船體清刷機器人”,引領了國內船舶清刷及維修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青島必福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阻燃型零溶劑聚氨酯防腐地坪涂料”,系博士創始人10多年研發成果,項目緊扣市場環保需求,已在山東、北京、天津等多地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榮獲科技創業一等獎。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首次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崔光磊2009年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到青島,帶領團隊研制的固態鋰電池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萬米深海示范,是我國首次突破全深海電源的技術瓶頸,為深海空間站實驗奠定了堅實的能源供給基礎。中電科41所研制的小型化自動測試系列化產品,關鍵微波部件實現了全面國產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航空、航天、雷達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表明,近年來青島引進的科研院所創新成果逐步顯現。
產學研合作項目占近1/3
獲獎項目中,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占到近1/3,一等獎中超八成由產學研合作完成,產學研合作項目加速成果轉化。青島農業大學與本地企業合作研發的根莖類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近三年在青生產銷售收入超6億元。青島檢驗檢疫技術發展中心、青島盛瀚色譜技術有限公司和華東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多功能離子色譜儀,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打破了國際相關產品的壟斷。
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中,農業領域項目3項,占一等獎總數的30%,農業創新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青島農業大學、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研發團隊多年潛心研究,分別在梨、花生等重要經濟作物新品種培育上突破多項種質創新,累計推廣面積千萬畝,新增純收益5億多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易邦生物通過動物疫病防治技術攻關,有效降低了PCV2發病率,減少了養殖損失,提高了國內獸用生物制品行業的國際競爭力,近三年累計實現經濟效益2億多元。
在食安、醫療衛生等領域,涌現出一批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如農藥殘留檢測、糖尿病篩查干預等成果,為廣大市民帶來福祉。
■特寫 水下掃地機器人專給船舶“洗海澡”
這就是水下掃地機器人(資料圖)。
一臺直徑70厘米、重32公斤的小機器人,鉆到水里,游到船邊,吸到船體,就像掃地機器人一樣,邊走邊清理著船體上附著的海蠣子、海帶等船體附著物……
這樣的場景你能想象到嗎?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學院教師陳東良和他的團隊讓這一場景成為現實,他們發明的復合吸附式船體清刷機器人在本次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個有著14項專利、出生12個月、全國只有12臺的“水下掃地機器人”,目前已為我國海洋船舶事業節省1.1億元人民幣。作為國內首個船體自動清理水下機器人的制造者,陳東良不無自豪,船體清潔一度是貨船運輸的一大困擾,美國一個海軍學術雜志曾用美國船只為例調查,全年由于海洋生物附著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10億美元以上。
“如果船舶不經常清洗,水下的船體經常會附著海蠣子、海帶等,破壞船體流線型的同時,增加船體自重。”陳東良說這就相當于拖著拖把在航行,大大增加了船舶的油耗。據統計,如果船舶兩年不清洗,油耗會增加50%。
據陳東良介紹,這個小機器人屬于有纜水下機器人,采用復合吸附方式,能夠實現邊走邊清理雜物。在機器人直徑70厘米的身體上,配有藤壺刷和海藻刷,用來清刷輕度、重度污損物,避免了噴丸等傳統清刷技術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小機器人的前部還裝有探照燈、攝像頭等輔助裝置,用來實時監控機器人的工作狀態。此外,機器人還采用了自主導航技術,能夠實現自動清洗。
“他工作的時候就像一臺拖著電線的掃地機器人一樣,只是工作環境換到了水下。”陳東良說機器人前端有兩個高壓水槍,噴射出兩個扇面狀的高壓水射流,利用扇面的威力清掃雜物。陳東良介紹,扇面水流的強度高達150兆帕,如果用這個水流擊墻1分鐘,大概能穿透20厘米厚的墻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