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8-07-05 23:43:07
文|劉永輝
如今的栲栳碼頭
栲栳大船幫是由里、外栲栳兩村(俗稱里、外疃)的漁民帶頭興起的,這兩村均因處于栲栳島的腹地而得名。
栲栳島,位于青島市即墨區田橫鎮境內,東瀕黃海,北鄰丁字灣,隔海與海陽、萊陽兩市相望。這個面積僅1平方公里多一點的小島,卻曾在短短五十多年間創造了北方大船幫航運致富的奇跡。
栲栳島的得名,一說是因島嶼向東海延伸形似栲栳(由柳條編成的容器,形狀像斗),還有一說因島上生長著南方樹種栲栳而得名。
據栲栳疃的族譜記載,兩村均為明代立村,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世代以捕魚為業。明天啟年間金口開埠后,因膠東物產可以通過金口港從水路直接運往南方,清初至乾隆年間港口日益繁榮,“盛時盈港,商舶樞湊,店肆櫛比”。
栲栳島處于丁字灣出海口的門戶,進出金口港往來丁字灣的各類商船如梭。里、外栲栳兩村的漁民,為航運大商船做貨物集散等差事,收入遠比捕魚多。有的漁民干脆將漁船改為運輸船,做起了短途近海商業運輸。真正形成南北航運的大船幫,則始自當地的風云人物楊志君。
據《栲栳史話》記載:清代咸豐年間,西坦村“福和泰”號是當地第一條大商船。外栲栳疃的楊志君是“福和泰”號的雇員,他身高體壯、頭腦靈活,26歲即從小伙計升為船老大。
多年的歷練使已經成為行家里手的楊志君深知商船海運有利可圖,遂于光緒末年辭職回村集股,自己出大股,合資從東北買回一條舊船取名“金長生”號。
楊志君作為船老大開始率眾往返于南北各港口間,歷經二十多年的經營,“金長生”號收益甚巨,據說船上的人曾兩年每人每年分紅7000塊大洋。
1928年,楊志君與股東商定擴建“金長生”號,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將“金長生”號改造成一條寬9米、長60米的大商船,大桅底部徑面大如家用的八仙桌。船上設置21個貨艙,另外設有供奉娘娘、財神的專艙及供船員起居的單間等12個,為當年金口一帶載重量最大的商船,號稱“山東第一舟”。
數年后楊志君又連續購置了“金福生”“金永年”“福利生”號,并在金口港設“長生成船運代理行”,收購花生、大豆、食油、藥材等土產雜貨外運,主營南方運進的布匹、皮革、絲織品、煤油、鐵器、陶瓷、玻璃制品等。
“金長生”號成功的經營模式發揮了領軍效應,里、外栲栳村的人紛紛集股買大船,數年間栲栳附近的村購置大船達29條,大小商船發展到四十余條,構成我國北方一支聲勢浩大的商業船隊,號稱栲栳大船幫。
栲栳村里的老宅很多是清末富商所建
自清代咸豐年間發展起來的栲栳大船幫,不僅繁榮了金口港口經濟,還在當地形成了一條龐大的商業鏈。
船幫的商船人員配備齊全,除了老大(船長)、幫舵(副船長)、三角(船員領班,并負責設施保障)、纜頭(船頭負責操錨),還有管賬、艄公、香童等。“金長生”號船上多達34人,中等船接近30人,小船20人上下。
船上各崗位分工明確,老大主要掌管航行及船上的重大事務,遇大霧風浪等惡劣天氣時,最能考驗老大的水準。管賬的負責業務往來,有時會先到預定地點聯系購銷貨物等事宜,多時不在船上。
從金口到上海港,若順風順流日夜兼程需三四天的時間,到丹東需5天的時間。若遇風浪天氣或大風暴雨,有時需半月或月余才能抵達上海港。
航運業的發展孕育了一大批航運行家里手。“金長生”號的船老大韓名啟尤其老練。
一次船在上海港上滿貨,江面起了大霧,人在咫尺都看不清。船員們認為無法啟航,韓名啟卻讓船員準時啟航,航行了五六天,大霧一直沒有散去。這天韓名啟要伙計拿來水線坨子(一個拴有長繩的鉛墜子,可以把水底下的沙土粘上來)打一下底拿給他看,對伙計們說到金口港了,準備靠岸卸貨,后來證實果真到了金口港。
1900年以前,商船多從金口港裝載豆油、花生油,有時也夾帶私鹽運到長江流域港口營銷。
商船裝油時用條編油簍,艙內裝一層放一層擱板可裝五六層。當地主產的大豆、花生價格低廉,將加工的油運到南方利潤十分可觀,據說“金長生”號運豆油曾一個航次凈賺大洋近萬元。航運的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產業迅速崛起,金口港僅加工豆油的油坊達36家,各類加工作坊、店鋪、酒家、商號鱗次櫛比。
清末時期的即墨城
夏季是栲栳灘頭最熱鬧的季節。因為臺風頻繁商船都要歇伏修船,栲栳灘是泥灘可挖掘船塢,商船就都聚集這里。木工、鐵匠等技工便扎下帳篷吃住在這里,隨之海灘上日用百貨、飲食攤販匯成繁忙的集市,可謂人聲鼎沸。
往往是一百多盤鐵匠爐一字擺開,打鐵的錘擊砧鳴,與木匠的敲擊聲、號子聲融成一片,此起彼伏,熱火朝天。到初秋,一排排修造一新的商船泊于栲栳灣,帆檣林立,頂部的風信彩旗獵獵,與栲栳島灘頭攤販旗幡、酒家酒旗遙相呼應,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氣象。
商船出海前還要在攤頭扎戲臺唱大戲數日,等到秋風起時,擇吉日各船以新的雄姿揚帆啟航。
栲栳大船幫的興起與壯大期間,海盜猖獗,商船經常遭受搶劫和襲擊。為防海盜襲擊,船幫將船兩邊設計有長6米左右的“翅桿子”,還配備有火炮、長短槍等武器。
船員中能打善戰的也不少,“福利生”號有一船員名叫楊永壽,槍打得很準,號稱“百步穿楊”。為了避免海盜搶劫,其他的船幫也往往號稱是楊志君的船幫。
歷經半個多世紀風生水起的經營,栲栳村船幫發展成一支規模可觀的大船隊。
而由于金口港上游五龍河淤積,金口港泊船日漸困難,后來大船必須借助大漲潮才能進港。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通車后,金口港航運業務銳減。
隨著煙臺港口尤其是青島港口的興起,至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金口港的航運業每況愈下。栲栳大船幫的商船便改道青島、煙臺,或者從大連、丹東等地裝豆油和生油運往南方,致使金口的港口經濟迅速衰落。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處于多事之秋的中華大地戰爭頻繁,滿目瘡痍,盛極一時的大船幫厄運當頭。
1937年8月,日軍侵占上海。“金長生”“旺長興”“金福壽”“楊永盛”號4條商船滿載豆油抵達上海港。為防日寇軍艦駛進吳淞口,駐守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下令封鎖江口,命令停泊在黃浦碼頭的大船,都必須無條件沉于吳淞口。
栲栳大船幫的4條船,被拉到吳淞口的大洋橋附近,用水雷炸破船底連同貨物一塊沉入江中,船桅桿還都露在水面上很高。船上的人無奈只好徒步行至徐州,再坐火車回到家中。
1944年6月,駐青島的日本軍用汽艇,將停靠在栲栳灘的“金玉壽”“金永年”“新興泰”“金永來”“金同興”號5條商船,拖下水全部拉到青島,作為往來日本與青島的運輸船,運送從中國搶掠的物資和軍需補給物資。
而留在家里的商船命運也不樂觀,戰爭期間沒有航運業務可做,“金福生”“金宗茂”號等商船或被船東拆毀,或被賣掉;“新永順”號則在海上遭遇臺風失蹤。
就這樣,栲栳大船幫一支聲勢浩大的商業船隊在戰亂中衰落,最終隨著時間的遷移而徹底湮滅。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