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點
2018-08-24 20:28:08
文|孫葆元
中國文化人治印,除了名章還喜歡閑章。閑章不閑,多寄托主人的人生感悟,是用印人對人生的畫外音。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縣令,刻了一枚閑章“乾隆東封書畫史”。算不得什么功名,卻是他人生中一樁值得夸耀的差事。
乾隆十三年(1748),山東巡撫接到朝廷圣諭,乾隆帝要東巡山東,于是急調鄭板橋到泰山極頂迎駕。《乾隆年譜》記:“二月,奉皇太后率嬪妃東巡山東。”這一行規模宏大,山東地方官員不敢掉以輕心,深知圣上到此的寓意,便集中起頂尖文化人迎迓他的到來。
鄭板橋肩負的是書畫方面的使命,因為乾隆本身就是書畫專家。三年前乾隆巡視濟南,在鵲華橋上眺望鵲華二山,突然就想起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急命隨行大臣明珠去取。隨行人員不遠千里取來畫卷,乾隆在北城樓上遙對山湖,展卷相照,遣興于山形與圖畫之間。這次他又來了,誰知道他又會出什么題目?他曾登臨泰山,留下《泰山日觀峰古封禪壇歌》:“我朝黃屋來向東,高高下下四離宮。天橋六百卅丈穹,不求仙,不告功,不侈金泥玉樹封,但勒御碑萬丈崇。”他是一位御筆題遍天下的皇帝,所以派鄭板橋侍駕是選對了人。
鄭板橋在泰山頂上等著,一等不來,二等不來,侍駕的人都不知道皇帝干什么去了。其實皇帝沒有走遠,第一站停駐曲阜。《乾隆年譜》載:他詣闕里,謁孔林,祭少昊、周公。分明是一次盛大的祭祀。這時候意外突發,隨行的皇后富察氏患病,急忙返回京師,走到德州,病逝于舟次。噩耗傳至仍在途中的乾隆,他“哀痛至極,兼程還京師”。
鄭板橋在泰山極頂等著,直等了四十多天,皇帝還沒有來。他這個差沒有辦成,仍然欣欣于懷,就刻下這枚印章以志榮幸。這一年他五十六歲。
從這一枚閑章,我們看到了鄭板橋人生的另一個側面。他也渴望皇恩,也希望才華得到圣上的認可。如同李白,在得不到皇恩眷顧的時候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后人解釋為李白豪放,其實還沒有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讀懂李白,要讀懂李白周圍的人,像他那樣兼濟天下的有幾人?獨他有志難酬,那豪放里就有許多酸楚。
鄭板橋也是這樣,他的天下之心在濰縣的縣令之職上,乾隆十一年(1746),五十四歲的鄭板橋由樊縣改任濰縣令,這一年先是濰縣海嘯,海水溢岸,造成海難;緊接著瘟疫流行,整個山東發生大饑荒,竟發生饑民相食的慘狀。鄭板橋果斷下令開倉賑災,有人勸他呈報朝廷,獲準后再放糧,以免獲罪。他斥責說,現在是什么時候?待上面恩準,不知有多少人餓死!你看,同樣一個拯民于水火,走程序等待恩準與當機立斷有多么大的不同。正是他的擔當,救活了萬余百姓。
是年他畫了一幅竹子,送給山東布政使包括。文人畫竹贈竹本是圈子里極尋常的事,不尋常的是圖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們就看到了鄭板橋人生的兩個側面,一面是憐憫民生的州縣令,一面是效忠圣上的“牛馬走”。
過去解讀歷史,總是容易對立起來,忠于圣君就必然是民眾的壓迫者,心懷民眾則必然是皇權的對抗者。用幾百年后的概念解讀歷史,框定歷史人物的是非曲直,是對歷史的“打扮”。在鄭板橋身上我們看到這兩個側面的統一。
然而歷史人物有官場得意又有失意,鄭板橋也不例外。乾隆元年(1736年),他應禮部春試,中貢士后進入殿試,獲得二甲第八名。欣喜至極,他畫了一幅《秋葵石筍圖》,照例在畫上題詩曰:“牡丹富貴號花王,芍藥調和宰相祥。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
終葵,中魁也。畫與詩均帶著官場的俗氣,以畫暗喻,以諧音自得,壓抑了半生的鄭板橋揚眉吐氣,把牡丹、芍藥與功名聯系在一起,這是一個迷失了方向的鄭板橋。
人民是他前行的燈盞,當他在縣令的位置上看到人民的疾苦,他的畫以竹子代替了牡丹、芍藥,詩也變化了行腔。
憐憫與拯救差之萬里。歷史上不乏憐憫人民的官員,也不缺具有“人民性”的詩人,他們為人民做了些好事,卻都不是人民的拯救者,原因在于他們找不到拯救人民的道路,只能把拯救的愿望寄托在帝王身上。當寄予失落,就彷徨,就失意。
晚年的鄭板橋也走入這樣的怪圈,在濰縣任上七年,他哀民聲,出善舉,目睹無數好友沉浮貶謫,為什么空有一顆為民眾的心卻得不到蒼天的理解?
在五十九歲的時候,似乎參透了世事,他寫下“難得糊涂”的牌匾。意猶未盡,在下面特別加了一行注:“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這是對舊官場的控訴!
當下很多人揣著聰明裝糊涂,也把這個條幅掛在辦公室內自充高雅。時代已經變了,在人民的利益上能糊涂嗎?能裝糊涂嗎?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