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9-09 19:01:09
一名來自安徽的年輕人專門向王春發學藝。“德薄不教,才弱不傳”是王春發的收徒原則,他希望能有真正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王春發的工作室更像一間實驗室,他在這里嘗試、研究各種新的古瓷修復技法。
在藥王樓古玩城四樓一間靜謐的工作室里,王春發身著白大褂面對著一件瓷器“發呆”,用他的話說,每件瓷器都有生命,他要做的就是靜靜地聆聽瓷器的訴說,了解它們的病情,以便對癥開藥。
今年60歲的王春發自幼動手能力就很強,從小玩的各種玩具都是他自己動手制作的;結婚后家里用的床、沙發、茶幾、櫥子等家具也由他親手打造。那時,只要下班他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琢磨,從構思到畫圖紙,再到找材料成型……在別的年輕人喜歡到處玩耍時,王春發最喜歡的則是靜靜地研究自己的“發明創造”。
進入古瓷器修復這一行“其實是機緣巧合”。1996年,王春發從英雄山文化市場淘來一件民國時期的小觀音瓶,看著瓶子有些殘缺,他就琢磨著修復一下,可修來修去總是不滿意。后來他就買來《中國文物通訊》雜志學習有關文物修復的知識,無奈還是摸不著門。就在這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結識了古陶瓷修復大師錢旋老先生。在第一次看到錢旋修復的古陶瓷作品時,王春發震驚了。眼前的瓷器神韻俱佳,毫無破損痕跡,而就在修復前,它還是一堆殘破的碎片。那個時候,王春發便下定決心要學習古陶瓷修復這一傳統技藝。
6月23日,在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讀者服務月”系列活動之一、濟南工匠亮絕活暨2018尋找“濟南工匠”走近市民活動現場,王春發向市民介紹自己的古瓷器修復技藝。
每件待修復的古瓷器在王春發眼中都是一個“生命體”。
學藝之初并不順利。錢老的教學方式是“身授而不言傳”,要求學生自己觀察、揣摩,從“做胎、補缺、打磨”這些粗活開始,王春發走上了一條“匠人苦旅”。慢慢地,他掌握了一些古瓷器修復的技巧,便開始嘗試“接活”進行實踐。曾有一位朋友送來一件破損的青花瓷盤讓他修復,王春發悶頭干了三個月卻失敗了,當他交還瓷盤時,朋友的眼神讓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無奈之下,王春發只得將老師請來,錢老把他修復的拆掉重新開始修。王春發寸步不離眼睛不眨地盯著看,四五天后王春發突然覺得自己開竅了。在送錢老上車時,他對錢老說,“老師,我會了。下回您來濟南絕不讓您再做活兒了!”
2006年,王春發成立了自己的文物修復工作室,每年修復文物百余件。十幾年的時間,王春發的技藝與聲望在業內已聞名遐邇,如今的他身兼山東省文物局特聘文物修復師、濟南市級非遺傳承人、濟南市旅游聯合會傳統手工藝人分會會員等身份,但他最看重的是還是2016年由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單位頒發的“濟南工匠”的榮譽稱號。“古陶瓷修復是文物修復中難度較高的一項,需要修復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熱愛之情,對中國的歷史、古陶瓷的發展史有深入地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心沉水底、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匠人精神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瓷醫’。”
“工作臺前方寸天,文化歷史亦軒轅。心沉水底修自我,其樂悠悠天地間”。修復文物時王春發做到了不動如山,物我兩忘,遵循了匠人無名無我的傳統,“擇一事而終一生”,他無疑是幸運的。 (本報記者 崔健 攝影報道)
王春發的工作室如今被評為了“濟南古陶瓷修復技藝傳承基地”。
由濟南日報報業集團頒發的“濟南工匠”獎杯被王春發放在工作室最顯眼的位置。
修復古瓷器不僅要對瓷器本身了解,還需要化學、材料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
靜謐的工作間內只能聽到刻刀在瓷器上劃過的聲音。
修復瓷器前,王春發都要與它認真對話,仔細觀察。
如今,王春發有空時還是喜歡去古玩市場“淘寶”。
原標題:濟南瓷匠王春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