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9-02-09 09:35:02
在回村工作前,“90后”張大力拿著每月扣完“五險一金”后4500多元的工資,與在縣城的同齡人相比,小伙子算是“混得不錯的年輕人”。然而2018年夏天,張大力做了一個在別人看來頗有些“冒險”的決定:辭掉還算不錯的工作,回到村里干起了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張大力的身份,在2018年底平陰縣委、縣政府研究出臺的《關于實施“平陰英才計劃”、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中被稱作“鄉村振興助理員”。在張大力所在的孔村鎮拿出18個名額先行試點半年后,平陰縣在全縣范圍內啟動了82個崗位的鄉村振興助理員招聘,除了大專以上學歷的要求外,還有一條“硬杠杠”——家在平陰。
“剛開始確實沒有預料到報名會這么火熱,到截止日期共有645人報名,平均8個人競爭一個崗位。”平陰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洪濤坦言,自己一度還對大學生愿不愿意回來工作有些擔心,現在看,年輕人不是不愿意回來,只是過去沒有這方面的崗位,只要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他們投身農村的熱情并不低。
曾幾何時,“進城”二字是農村人的常態。不管是在外上學后留在城市工作,還是不甘于平凡的年輕人到城里打工,這種流動,就像一張從農村駛向城市的單程車票,也就有了很多人筆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多年以來的凈流出態勢讓年輕人在農村成了緊缺資源。“回來工作之后,在村里轉一圈,幾乎見不到同齡人,打交道的要么是孩子,要么就是長輩。”張大力所在的陳屯村是個2000多人的大村,即便如此,在村里的年輕人還是很少。
村里沒有年輕人,許多問題就變得棘手起來。就拿要求從電腦上報送電子版的農村財務報表來說,很多年齡大的村干部根本弄不了,只能一趟趟跑鎮上的文印社。另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就是,隨著村干部年齡普遍老化,后繼無人不再是危言聳聽,沒有人才的農村談何振興?
作為平陰縣在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中的試點,孔村鎮在2018年5月率先啟動了18名鄉村振興助理員的招聘。為真正選拔出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對“三農”有感情的本土后備人才,孔村鎮出臺了鼓勵人才回村服務(創業)選聘辦法,運用“七步工作法”選拔出18名本土人才,并派駐到各自家庭所在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或村主任助理。
在人才振興中,孔村鎮黨委書記陶慶福一直堅持一個觀點,那就是本土人才更容易扎根鄉村,從而把所有心思撲在鄉村。這一點,從一名嫁到孔村鎮高路橋村的年輕人身上得到了驗證。
今年30歲的張丹丹也是首批回村的18名本土人才之一,老家在臨沂市沂水縣的她,大學畢業后嫁到了平陰縣。擔任村主任助理后,一直琢磨著在村里干點什么的她,想到了老家人大量養殖的螞蚱。說干就干,張丹丹在地里搭起4個大棚,讓家人從老家寄來蟲卵孵化,開始試養“東亞飛蝗”。
村子本就不大,養螞蚱的消息很快一傳十、十傳百成了全村的新聞。那段時間,隔三差五就有到螞蚱大棚參觀的村民,里面還有不少貧困戶:“你好好養,等你養好了,俺們跟著你干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入冬前,張丹丹養殖的螞蚱銷售一空,賣的3000多元錢雖然不多,但給了她來年擴大養殖規模的信心。現在,張丹丹已經注冊成立了合作社,很多村民都在入股協議書上簽了字,愿意跟著她大干一場。
為給回來的年輕人真正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平陰縣正在村干部和年輕人之間著力構建一種“真教真帶真關心、真學真干真虛心”的新型干部關系,并為干得好的年輕人規劃了越來越寬的上升渠道:“一聘三年,可續簽協議,表現優秀未來還有可能進入村‘兩委’,有機會考選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在平陰縣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看來,鳳凰回巢的意義和作用不在今年、明年,到了后年或者大后年時,再看他們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就會非常明顯。為讓年輕人盡快適應新的崗位,近期,平陰縣鄉村振興助理員崗前培訓班在濰坊市委黨校開班,今后還將組織多場培訓。(本報記者 馮經偉 通訊員 趙軍 焦慶隆)
原標題:往昔東南飛 今朝盼回巢 平陰百名本土人才回村任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