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談資
2019-04-07 20:30:04
近日,《左丘明志》編修工作推進會在濟南召開,相關研究專家學者、肥城相關文化部門工作人員參加會議。《左丘明志》的編修是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2019年度重點工作之一。
左丘明是中國古代文學、經學、歷史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今山東肥城人。十三經之一的《左傳》之所以有個“左”字,指的就是左丘明。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和孔子均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所處的時代也差不多。在體察到“禮崩樂壞”的世道后,倆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整理故國典籍,并將自己的思想貫入其中,企圖從文化上追尋“禮制”的精神家園。
孔子周游列國回到魯國后,已無求仕之志,轉而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講學。因為德高望重,被尊為“國老”。對于典籍的整理,孔子的態度很鮮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整理編輯,“傳舊而已”,不作內容上的創新和闡發。
孔子對前代文獻的學習、研究、整理,主要集中在《詩》、《書》、《禮》、《樂》、《易》、《春秋》六個方面。《春秋》自來被認為是孔子編修的。
孔子對《春秋》相關重視,他明白,歷史不僅關乎以往,更關乎當下和未來。據《孟子》記載,孔子曾感嘆:“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
惟《春秋》乎?”在孔子看來,他的“毀譽”就在《春秋》了。
《史記·孔子世家》更是直接說,“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可以說,今天流傳的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記加以整理編訂而成的。孔子對前代文獻的整理,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春秋》是魯國史官所作。
由于歷史條件所限,古書記載相對簡略,畢竟一片竹簡也寫不了很多字。以《春秋》為例,書里面只是按照時間排列的史料綱目。記載簡單的麻煩就是后人看不懂,為解決這個問題,進一步闡釋古籍勢在必行。
左丘明扛起了這面大旗。他以《春秋》為本,并采用當時其他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雖然《左傳》傳文和《春秋》經文不完全一樣,但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
《左傳》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步入了新高度。特別是在春秋戰國“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左傳》面對紛紜史實敢于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所記事件與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真實性,堪稱“良史”。
壹點號·談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