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海報新聞
2019-12-06 10:08:12
12月5日,山東小微企業發展受到《經濟日報》的“點贊”,《經濟日報》頭版發表《山東激勵金融機構支持小微》的文章。
報道說,近年來,山東省財政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完善政策、創新機制,著力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比如,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今年2月,山東省財政出資10億元作為首期注冊資本,掛牌成立山東省投融資擔保集團。集團公司定位于不以營利為目的、準公益性的政策性擔保機構,以開展再擔保分險業務為主,著力引導市縣擔保機構提高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的擔保比重。
比如,積極設立應急轉貸基金。今年,山東省省級安排2億元,鼓勵市縣政府出資,吸引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等參與組建應急轉貸基金。截至9月底,山東省級企業應急轉貸基金共完成轉貸業務606筆,實現轉貸總規模73.7億元,為資金周轉暫時困難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續貸服務。
比如,創新“政銀保”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2018年,山東省印發了“政銀保”貸款保證保險補貼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對金融機構向購買保證保險的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出現的本金損失,由保險、財政、銀行按照5∶3∶2比例承擔,對保險費(3%)按照1.5%給予補貼,對保險公司超賠風險給予最低20%、最高50%的補償。
山東激勵金融機構支持小微,抓住了當今小微企業發展的要害,值得點贊!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的統稱,在稅收上,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國家制定了三個“小微”標準: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且同時符合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等三個條件的企業,為小型微利企業。
不能長草的地方,也不可能長樹;一個地方能夠長草,才有可能長樹,這是不可違抗的的自然生態常識。
經濟生態也是如此。一個地方要想擁有很多大中型企業,先得有眾多小微企業。由此,我們便也可知道小微企業對一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山東對小微企業的發展,值得總結和堅持的好做法好經驗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真正把小微企業當作大事來抓,提高政治站位,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小微企業。
一般來說,各地都很重視大型企業。大型企業猶如自然生態當中的大樹,望之醒目,容易讓人多看幾眼;小草則不一定引起人的重視,所謂“視若草芥”。兩年多來,山東小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與全省上下重視小微企業有莫大關系。
“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山東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投資,70%以上的稅收,占市場主體的90%以上。包括小微企業民營經濟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是山東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小微企業是百分之一百的民營企業,對民營企業首先是提高政治站位。40年來,民營經濟為我國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山東充分肯定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注入了信心和動力,迎來了小微企業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提供的信息表明,目前全省共有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59萬戶,其中小微企業224.7萬戶(不含個體工商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總數的24.8%,占企業總數的86%,數量居全國第三位(列廣東、江蘇之后);小微企業實有注冊資本(金)達到13.1萬億元。
二是科學分析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面臨的具體困難,并以“庖丁解牛”的手法,化解一道道難題和阻礙。
小微企業的發展,遇到的第一大難題便是融資難。去年11月,全省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了民營經濟發展的“五難”,“五難”包括:
融資難。民營企業無論是銀行表內融資、還是表外融資,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明顯趨緊。
降成本難。能源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等上升較快,土地、水、電、氣等要素成本仍處于高位,企業盈利難度加大。
要素保障難。土地供應、環境容量、技術人才等制約因素明顯。
創新難。企業創新活躍度不高,據問卷調查,12項阻礙企業創新意愿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分別是人才短缺或人才流失、創新費用成本過高、缺乏技術方面的信息。
知識產權保護難。侵權易、保護難等問題依然嚴重。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困難,不同行業、企業也不盡相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山東認真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相關問題,為小微企業排除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
比如,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山東出臺政策,對無不良信用記錄、納稅信用級別達到標準的小微企業,可發放“銀稅互動”貸款;規范發展小微企業轉貸基金,以政府資金為主導的轉貸基金使用費率原則上控制在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上浮50%以內等。
專門解決土地問題。只要是真正的大項目好項目,可以實行“點供”,也可以實行省市縣聯供,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從去年10月1日起,山東制造業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規定期限內按合同約定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對一些小微企業急需的用地,該供的一定要解決。同時,要解決好土地閑置與土地超供、土地缺口與土地浪費并存的問題。
三是尊重小微企業,重視小微企業主的切身感受。
“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成長”。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好不好,小微企業主最有發言權。山東重視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主和企業家的感受,一大評價指標是看“笑臉”。
“評價政策好不好,就看企業家臉上笑不笑、笑得燦不燦爛,如果笑得很燦爛,說明政策很好;笑得不怎么樣,那說明政策一般;沒笑臉,那說明這個政策就沒有用。”
山東省委、省政府推動解決“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展當中遇到的問題,要求各級拿出更精準的措施,保證政策舉措“能感知、有溫度、見效果”。
在這方面,淄博做得很到位。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和企業家座談,專門談到“小微”企業,他說:“每次想起民營企業家尤其是中小企業家,他都充滿敬意。很多小企業的營業額也就三五百萬元,但他們可能雇傭了50個工人。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資,一年到頭下來,小企業主可能也就剩下二三十萬利潤。如果他們不干了,誰來替城市養活這50個人?這些小企業主很不容易,我們應該尊重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
江敦濤主動向企業家們公布了自己的聯系電話號碼,并與他們互相添加了微信,建立起了溝通聯系的“直通車”。據悉,根據淄博市委、市政府聯絡服務企業的部署要求,30名市級領導聯絡服務210家重點企業,市及區縣大班子領導共聯絡服務2000家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實現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按照“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原則,及時聽取企業意見建議,協調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
以上三個方面,是今后各地發展小微企業需要長期堅持的好做法好經驗。從今后來看,山東發展小微企業還需要注意幾點:
一是繼續保持危機感,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堅持不懈抓好小微在內的民營經濟。當前,我省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民營經濟,數量不是多了,而是仍然不夠;質量不是強了,而是還比較弱;效益不是高了,而是還比較低;速度不是快了,而是還比較慢。各級要提高政策“知曉度”,加強政策“執行力”,能在操作上細化實化到位,打破“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的阻隔。從山東全局講,講發展活力不足,很大程度上還是民營經濟活力不足,要進一步振奮民營企業發展的活力,還需要繼續從“小微”抓起。
二是推動小微企業做大。一部分小微,不能永遠停留在小微,要助推一部分“小微”做大。要繼續深化小微企業治理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升“戰略,明確“個轉企”工作流程,精準測算重點培育對象數據動態,精準監測小微企業“雙升”培育和扶持政策落實情況。
三是對小微要加強引導和管理。一些小微企業質量意識淡薄,重規模、輕質量,自律行為缺失、誠信缺失現象仍然存在,亟需建立現代質量管理體系。為此,應支持小微企業建立現代質量管理體系,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要分類開展新升級小微企業培訓,提升小微企業家整體素質,補齊個體私營經濟服務短板。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