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0-02-14 07:01:02
“社區人雜事亂,隨時要瞪大眼睛!備用口罩都在你上衣口袋里,濕透了記得及時換。”2月10日一大早,聽過了家人的叮囑,帶上一小瓶剛灌滿的消毒劑,記者趕到了位于濟寧高新區柳行街道的廣安家園社區,開啟了特殊時期的“把門人”體驗。
廣安家園位于濟寧主城區東部邊緣,38棟樓里住著東黃莊、曹莊、田莊三個村的回遷村民和4棟樓的商品房住戶,又因為社區周邊密布了多家大型企業,租房戶占到了社區總人口的1/3。社區黨總支書記馬峰說:“我們這個社區的潛在隱患點太多了,哪怕出現一個很小的紕漏,都有可能被病毒撕出一個大口子。”如今,廣安家園的四座大門縮減為一門進出,8張小桌、1面黨旗,站在黨旗下的“尖兵們”緊盯著進進出出的人。
做好記錄還得留個心眼
記者戴上紅袖章的一刻,眼前的社區大門開始變得不同:院門之內的2010戶、6350口社區居民,和自己有了關系。看著滿桌的住戶登記表、企業開工證明模板、工作證明模板、告居民書,記者意識到,這道門把起來遠不如想象中那么簡單。
因為附近的大型企業陸續復工復產,記者剛上崗,門口的4張桌子很快被圍成4個大疙瘩,汽車也排成了長龍。工作人員見狀馬上開始疏導人群,避免居民過于集中,可還是有人為了趕時間不停往前湊,車隊中也響起了喇叭聲。“請出示您的身份證和單位開具的工作證明,幾號樓、名字電話都要填清楚!”記者正埋頭忙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敏銳地發現一名居民提供的工作證明存在問題:出具該證明的企業并不在濟寧高新區90多家首批復工企業之列。這位居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扭頭回去了。
“這是想趁人多往外跑的,社區太大了,你搞不清楚個別人有什么樣的想法。”柳行街道包保社區的黨工委委員李鵬告訴記者,面對少部分認不清疫情防控形勢的人,必須在登記時長個心眼兒,不能什么話都信什么證明都放行。”
該嚴的時候咬死不放松,該松的時候也得順理順人情。下午2點多,一名身著工裝的年輕人急匆匆地趕到社區門口,手里拿著一摞厚厚的材料。原來,濟寧重點企業山東泰豐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聘副總要從江蘇常州返回,正好租住在廣安家園,怕下不了高速也怕進不了社區。記者把這一狀況反映給馬峰后,社區當即派人開出材料,年輕人拿著到高速口就可以接人。而社區為了給企業復工復產盡一份力,也打破“外省回濟人員不得入內”的禁令。
照顧好隔離人員就是給居民加勁
除了要守好社區大門,還要守住隔離人員的小門。
廣安家園剛“熬”過了7名湖北接觸人員的隔離期,外省、外市返鄉人員又被列入“14日自我隔離”的清單。2月9日,濟寧海達行知學校的9名濰坊教師回到社區,社區人員不僅要每天兩次登門測量體溫、做好登記,還要及時給他們送米送面,保證日常所需。
2月11日上午9點,忙過了上班高峰,記者跟著工作人員入戶隨訪。在走訪到一戶返回當天有低燒狀況的老師家時,打開門的瞬間,門里門外都下意識地各自退后了兩步,直到看清體溫計上顯示的正常體溫值,記者懸起來的心才稍微放了放。“說不怕那是假的,尤其之前走訪從湖北回來的居民時,我們真的是通過微信發紅包才硬拔出來個人選。”馬峰掏出手機給記者看聊天記錄,因為“逮”不著第二個愿意和他一起上門的工作人員,他在群里發了個十塊錢的紅包,手氣最好的被抓了“壯丁”。回想起疫情當初這一幕,馬峰笑著說,“入戶這活量不大,但得膽大。”
結束了全部的入戶隨訪,記者回到大門口值守,看到一名30歲左右的女士急匆匆往門口趕,口罩遮不住的額頭和腮幫通紅,認識她的工作人員悄悄說,“她年初二剛從泰國回來,隔離期最后幾天開始發燒,連續發了三四天了。”
連續的發燒讓她終于憋不住,想要去醫院,但慌亂之中不知道是該打急救電話還是該找人送一下。記者和馬峰簡單商量了一下,找人送有風險,她會開車,索性就把記者停在社區門口的車借給了她。下午2點多鐘,這位女士檢查完回來,還鑰匙時不停鞠躬道謝,眼里含著淚說:“醫生說了,沒事!就是普通感冒。”不知為何,周圍幾張桌子旁一起響起了掌聲。
心懷感恩才能共克時艱
2月12日晚8點,小區完全封閉后,值班人員退守到沒有暖氣的傳達室繼續值守,0度左右的氣溫下圍著僅有的一個暖風機取暖。
“不能因為晚上進出的人少就放松警惕,很多外省、外市返鄉人員都是晚上回到社區,我們要第一時間做好備案,便于進行隔離尋訪。”馬峰從摞成小山的方便面箱子中取出一包泡上,咂吧了兩口面湯說,“不是餓得狠真的不想吃!天天吃,膩歪得慌。”
廣安家園所有的疫情防控工作都由社區、物業、村居和街道派駐人員組成的20多人隊伍完成。人手不夠換班,就整天整天地靠在一線,熬紅了眼睛、凍裂了手掌,隨便掰開誰的手心都是滿滿的“刀口”,隨便摘掉誰的口罩都是深深的壓痕和吃多了泡面起的腫泡。
張燕是物業公司值守一線的工作人員,作為一名女同志,除了小區完全封閉后的夜間時段,已經連續守著自己那張小桌兩個多星期了。每天上班她都會先把一次性的手套戴起來,寫字多了就開始出汗,出汗多了摘掉手套風一吹就開始裂口,再加上時不時要往手上、筆上噴酒精,刺激得手掌一下下鉆心地疼。
可比起徹骨寒風,最讓人難過的還是不時冒出的冷言冷語。“天天填,天天填,就搞形式主義!”“外邊都沒病了還攔著不讓出門,我就是出去轉轉,你們咋就這么死腦筋”……雖然記者在3天體驗期內沒有聽到太難聽的話,但突然一句迎面砸來的抱怨還是會讓人心里堵得慌。張燕說,“這已經好很多了,剛封小區的時候,剛限制出門次數的時候,都有居民因為不適應、不理解撂狠話、拍桌子,為了不起大爭執,我們都選擇忍著,忍過去就好了。”
說什么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好在隨著疫情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心疼這些替他們擋住病毒的一線值守者。有大媽在社區超市買東西回家,非要繞一個大圈往他們懷里塞蘋果、橘子;有社區飯館老板“偷偷”起灶,專門給他們做加料版的盒飯,還戴上袖章替崗;往值班小桌上放口罩、消毒水、方便面的居民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大眾日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