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魯網
2020-04-24 07:15:04
魯網4月24日訊 4月15日晚,在新建成的生態廣場,單縣龍王廟鎮劉土城村黨支部組織開展鄉村夜話。縣委書記穆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磊等縣鄉村干部,與百余名群眾面對面、團團坐,屈膝暢談,俯首聆聽,鼓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
多年前,魯西南地區農村群眾就有在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說事”的習慣。
今年以來,在“鄉村夜話”的起源地單縣,當地重拾這一傳統,由縣、鄉、村干部,組織村民利用晚飯后的時間,圍繞村內具體事務,共同商量解決辦法。鄉村夜話首先在高老家鄉張武樓村發起,又推廣到全縣所有鄉鎮,有效推動了基層治理難題解決和各項工作落實“向前一步”。
群眾由“單向聽”變“雙向說”,由“被動知”變“主動做”,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為本村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縣委書記與群眾夜晚拉呱
加強交流 保障扶貧精準
4月15日晚,單縣縣委書記穆杰,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磊等縣鄉村干部來到單縣龍王廟鎮劉土城村,與百余名群眾面對面、團團坐,屈膝暢談。
一只紅色的小馬扎、一張低矮的小飯桌,穆杰俯首而坐,展開工作日志簿,右手握著水筆,向大家問好,并介紹本次參加鄉村夜話的調研選題,希望大家暢所欲言,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年逾古稀的村民劉德新第一個發言。“我活了幾十年,現在感到最幸福,這都是因為共產黨領導得好,各級干部對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實得好,建設了新農村,改善了人居環境,幫助群眾增加收入,咱農民很滿意!”劉德新老人的心聲,贏得了大家的情感共鳴。
老黨員黃玉尊接著說:“我們村里養山羊的不少,多的六七十只,少的也有十幾只,是增收、脫貧、致富的好產業,希望政府扶持……”黃玉尊的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幾名村民也爭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穆杰一邊記錄一邊插話,安排農業農村和扶貧部門利用好扶持項目資金,支持群眾發展庭院養殖業,提高產業脫貧能力。
談及產業發展,村民王繼崗十分激動。他說:“我種植了大棚葡萄、草莓,正值豐收期,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人居環境的改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優勢越來越明顯。”王繼崗對發展鄉村旅游采摘項目信心倍增。
靳昌學接過話茬,興致勃勃地說:“我有做板面的小手藝,拆掉了老房子,建起了農家樂,想著賣小吃板面,一年也有不少的收入。”
村民楊金義、村干部劉凱等都談到,劉土城村的主導產業是聞名全縣的西瓜。他們建議村里建設西瓜交易市場,其次提出瓜農進城賣瓜難,希望政府解決制約問題。
穆杰放下筆,詳細介紹國家土地保護和使用政策,建議大家把瓜田和林地作為季節性西瓜交易市場;針對“進城賣瓜難”,穆杰對城區取締“三小車輛”和無牌無照違規機動車輛營運治理政策進行了解釋,他建議瓜農進城賣瓜要遵守交通安全法規,城市管理部門可以向瓜農發放“特別通行證”,確保城市居民吃上新鮮便宜的瓜,瓜農能及時銷售產品,確保豐產又豐收。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去年以來,菏澤單縣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縣建設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契機,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自覺,旗幟鮮明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把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作為加強改進基層思想宣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作為基礎性、戰略性、長期性的重要工程來抓,擔當起“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新時代重要職責,認真開展“四心”實踐活動,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有效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據了解,單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突出政治引領,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持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突出思想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突出文化引領,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固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強化實踐引領,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參與、體驗、實踐中開拓,以實干創造實績。
單縣縣委相關人員向記者介紹,單縣在鄉鎮(街道)村(居)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站(廣場),推行新時代文明實踐在基層生根、開花、結果,開展了鄉村夜話、垃圾分類、孝善敬老餃子宴、新時代文明實踐銀行等活動,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垃圾分類的“單縣樣板”
“眾人一條分類心,垃圾也能變成金。”行走在單縣鄉村,經常可以看到墻上刷著這樣的標語。這條標語出現的背景,是山東在全國最早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單縣則是山東的試點縣之一。
日前,記者來到單縣龍王廟鎮劉土城村,見家家戶戶門前擺放著兩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打開一看,一個裝著菜葉果皮,另外一個則盛放著日用品包裝紙、垃圾袋等。
“我們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垃圾分為可漚和不可漚兩種,辨識度高也能充分回收。”龍王廟鎮人大主席王彬告訴記者,2018年底剛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的時候,老百姓都不理解,工作很費勁,只能家家戶戶做工作,還選拔了街長天天督促檢查,天天講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指導村民分類。“現在老百姓養成分類的習慣了,蒼蠅少了、蚊子少了,村子干凈、利索了,心情也舒坦了。”村民王金義是劉土城村的14名街長之一,他告訴記者,自從上任以來,每天6點準時挨家挨戶檢查,即使疫情發生后也沒有中斷過。
“今年疫情發生恰逢年關,回村的人多了,垃圾也多了,很多外地回來的對垃圾分類不熟悉、意識也不夠,街長發現分類不對的,就會立刻督促著改。”王彬告訴記者,“如今通過分類,村里垃圾減量四分之三。”
在村西頭,標有廢棄口罩、手套專用的紅色垃圾桶格外醒目。單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劉蜜向記者介紹,為切實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單縣組織各鄉鎮(街道)所有村居在醒目位置增設了廢棄口罩、手套等特殊垃圾專門垃圾箱(桶)共1.2萬余個,實行“專車、專人、專袋、專點”統一收集轉運,日產日清。“得益于老百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增設的口罩專門垃圾桶易于被接受,為疫情期間公共衛生管理奠定了有效基礎。”
單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城鄉環衛服務中心的段國毅向記者介紹,對于各村產生的可漚垃圾,每天由保潔員收集運至村外漚肥池,經過發酵變成肥料集中還田。目前,全縣已經在427個行政村、1837個自然村推廣漚肥返田,年可減少垃圾外運量60%以上。
還有一部分廚余垃圾則被挑出來,再與植物秸稈、調和劑等混入攪拌機粉碎,變廢為寶,成為蚯蚓、黃粉蟲等養殖動物的食物。“粉碎處理后的廚余垃圾混在牛糞里養殖蚯蚓,不僅能降低養殖成本,而且蚯蚓吃了之后長得更大更快。”單縣蚯蚓養殖研發基地負責人胡振躍說。
“以往,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焚燒等處理方式,既浪費資源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用垃圾養殖蚯蚓這種新的垃圾處理方法,可以有效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段國毅介紹,目前單縣已建成70余畝蚯蚓養殖基地,每周可消耗廚余垃圾約30噸。 (據山東商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