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21-01-05 11:45:01
原標題:一大馬路上的濟南第一
來源:濟南日報
經一路
□黃鴻河
濟南的馬路,概念始自開商埠新建的大馬路,亦稱一馬路。一馬路東起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樹,北臨膠濟鐵路,即經一緯一路至經一緯九路,今天統稱為經一路。經一路,老濟南人更習慣叫一大馬路,濟南開埠后,成為出西關走北店子過黃河去東昌府的重要商道。
從大馬路到一大馬路
1906年1月10日,經過一年半緊鑼密鼓地籌備,在五里溝1號大廟院內,濟南商埠開發局舉行了隆重的開埠典禮,新任山東巡撫楊士驤主持大典,各階層參加者有200余人,并有60多名德、英、法、日等國僑商參加。商埠局極為重視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面對這片滿目荒野溝壑的新開發區,道路建設便成為當務之急。1908年9月,一條平行于膠濟鐵路的時髦“大馬路”應運而生,濟南歷史上第一條馬路宣告建成。
為什么說大馬路是濟南第一條新概念馬路呢?因為清末以前的濟南,過去只有官道、街道和石板路,都很狹窄。即便長清官道,也只是能并排三輛馬車的夯實土路,況且過去的馬車寬不過六尺(2米)。濟南開商埠后修建的第一條馬路,其寬度就超過了濟南府歷史上任何一條官道,成為商埠開發的奠基之作,足可見商埠開發者的超前視野,也為今天的濟南留下了現代馬路不可或缺的痕跡。
鋪一條沙石路,為何叫大馬路呢?濟南的大馬路之名,其源于清咸豐十年(1860)煙臺修建的第一條大馬路。煙臺是山東省最早的通商口岸,此時,西方的馬路正在沿海商埠區方興未艾,是新時代鋪路技術的代名詞。方法是用蒸汽式壓路機壓制路面,有路基、路面縱坡,有磚砌拱暗溝,并采用德國柏林標準進出口排水雨斗。這種超前科學筑路方式直到今天仍在應用,是由英國人約翰·馬卡丹發明的新型筑路方法,后來被命名為“馬卡丹路”,簡稱“馬路”。
濟南商埠興起后的大馬路亦稱一馬路,原因是1910年前后又修建了二馬路、三馬路。上世紀20年代初,隨著經二路緯四路商賈云集,周邊“黃金地”日益生輝,“小”商埠驟然變大,進而約定俗成,口語中干脆換稱為一大馬路、二大馬路、三大馬路……直到八大馬路。后來又改為經一路、經二路……
一條充滿傳奇的馬路
經一路是濟南市第一條大馬路,百年來從東往西誕生了許多濟南第一,甚至山東第一,老濟南說起來如數家珍:
經一緯一路東口,是十王殿舊址,這里有座正沖館驛街的歐式古樓,1908年建成,最早是津浦鐵路北段總局濟南辦事處,名喚津浦鐵路賓館。上世紀初孫中山、蔣介石、胡適等政教要人都曾在此下榻。1922年10月,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濟南召開,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胡適參加會議時就住在這里,他在日記中寫道,“這家賓館,是津浦鐵路局設的,開張不久,建筑還好,陳設也很好,在北京只有少數可比得上它?!比諅螘r期,津浦鐵路賓館曾是敵偽特務機關所在地,很多愛國仁人志士在此慘遭殺害;民國時期曾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所在地。
經一路上上世紀80年代建起的天橋賓館,高7層,是當年天橋區最大的賓館。因長途汽車站天橋站在此,又靠近火車站,大量乘客蜂擁而至,擁擠不堪。2000年東拓經一路時天橋賓館拆除。
經一路天橋西鄰,有兩家新中國成立后建起的工廠,規模都不甚大,但頗有名氣。一家是濟南電信工具廠,生產鐵路信號燈,曾經生產出山東省第一雙電力用鐵鞋;另一家是濟南魯光燈具總廠,是山東省第一家在省電視臺做廣告的燈具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上杉移髽I都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消失。兩家企業的西鄰是濟南鐵路局,再往西是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如今尚有乘客候車室、歐式辦公樓、膠濟鐵路飯店等百年古建筑完好保存,其身后的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是由德國著名建筑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日耳曼式風格的車站建筑,于1912年建成。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戰后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是濟南百年商埠的地標建筑,其造型設計被編入中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建筑學教科書。但遺憾的是1992年被徹底拆除,成為老濟南難以忘卻的痛。
經一緯二路東北角,1905年曾建起濟南第一家西餐館,且兼營賓館,是吃住玩一條龍綜合性飯店,店名石泰巖,是用隨膠濟鐵路來濟南的德國老板名字命名。它的西餐以德式風味大菜為主,可承辦大型宴會,光顧者多是外籍客商和國內達官貴人,當時鐵路局、郵電局的洋人局長和高級職員們經常光臨,亦為文人墨客的首選之地。1934年春天,著名文人柳亞子偕夫人奉老母游北京后轉道濟南,游覽趵突泉、大明湖后曾在此下榻,曾賦詩一首贊美石泰巖:“一樹棠梨紅正酣,紫丁香發趁春暄。明窗凈幾堪容我,暫解行縢石泰巖?!?956年后,濟南市在原地并南延創建了濟南無線電一廠,這家國營企業是濟南市后來18家無線電廠的母廠,今日“浪潮集團”之始,上世紀末消失。
濟南鐵路局對面路南有兩組建筑值得回憶,一個是原濟南經一路小學,是1904年開商埠后最早成立的新式小學之一,1999年拆除,現在原地建起了一座高聳云天的“東泰凱悅中心”大廈;另一個是1912年建起的德國高級職員公寓,由四幢二層樓房和一處平房院落組成,是濟南現存最早的異國別墅公寓。
經一緯三路路口,東西有兩座著名建筑,西邊是山東賓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是商埠地區最豪華建筑,1958年8月,毛主席來濟南視察工作時曾在此下榻。另有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等多位中外國家領導人在此留住。東邊是山東明珠怡和國際酒店,是改革開放后在火車站地區建起的第一棟“窗口”建筑,高度曾為濟南之最,2012年竣工。對面路北是火車站出口,西邊是一座異域風格的二層“T”型樓,為濟南電報大樓舊址。這是1904年濟南開商埠后首建的“濟南府電報收發局”,開濟南無線電報業的先河。西鄰是站長室、車站調度室。再往西95號、97號兩套二層簡易樓,是經一路上唯一保留新中國成立前原貌的民間商用貨棧,雖已搖搖欲墜,但仍殘留著時代的印痕和滄桑。
經一緯四路,路東是濟南鐵路文化宮,為濟南市最活躍的文化陣地之一。路西現存一片宅院,據老鄰居講是苗家創辦的“公聚和”糧棧舊址。2004年拓寬經一路時拆掉了臨街門面前樓,但整棟建筑依然保存完好,里面的建筑裝飾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新中國成立前后曾長期為濟南鐵路局職工公寓。1962年,著名導演王為一曾在此拍攝電影《七十二家房客》。
經一緯五路上的泰豐樓,開業于民國二年(1913)9月,是商埠區最大的魯菜館,能同時容納200人用餐。泰豐樓與老城里芙蓉街上的東魯飯莊并列,曾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濟南城里城外兩家最大的飯店,大軍閥張宗昌、韓復榘都曾多次在此宴請賓客。
經一緯六路,現在是“一橋飛架南北”。緯六路立交橋下曾是“阜成信”大型棉花行,周圍老百姓習慣叫它“打包廠”,上世紀30年代“阜成信”每年有近40萬擔棉花銷往各地,占到全省輸出量的27%。東鄰是濟南市市立二院,原名若瑟醫院,1928年由德國天主教修女若瑟創建。
經一緯七路,路北是1904年膠濟鐵路開通時濟南火車站的舊址,1915年移至今天濟南鐵路博物館位置。舊社會這里曾是“扛大個”(裝卸工)最集中的地方。路兩邊曾是著名的鐵路貨場和百貨批發站,從緯五到緯八路路北有鐵路貨場三大出口,在計劃經濟年代,濟南市絕大部分物資都是從這里運往四面八方,成為濟南國營一運、二運、三運、長途運輸公司的搖籃,也是過去成千上萬“拉套子哥們”的誕生地?,F在已成為高樓林立的“群盛華城”小區。
經一緯九路,南鄰是原國營濟南罐頭食品廠,是上世紀80年代濟南首屈一指的大工廠,有職工4000多人,生產的蘆筍罐頭多次在國際上獲得金獎,忙時一天能生產90噸蘆筍罐頭,是山東省著名的出口創匯大戶。路北325號,原是濟南面粉廠舊址,廠門正對緯九路,前身是日本人1919年開辦的“滿洲磨坊”,這家企業還曾叫過三吉面粉廠,曾經是濟南最大的日商企業,年產面粉4400噸。1948年濟南解放后改稱國營濟南面粉廠,是濟南市唯一生產特制一等粉的大型面粉加工企業。西鄰就是濟南老商埠日進斗金的西市場。
憶往昔,上世紀30年代中期,經一路鋪改為青石板路,直到1974年整修經一路時,才把每天被川流不息的車輪碾壓的坑洼不平的青石板拆除,鋪就了平整的瀝青路——真正的大馬路。2003年經一路又一次拓寬改造,加寬延伸,今天的“一大馬路”已舒展雙翼,展翅高飛,東翼連接明湖路、花園路,西翼連接槐蔭街、經十路,成為一條橫跨濟南東西的金光大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