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州日報
2021-01-19 10:04:01
原標題:濱州“十四五”將初步建起適應本地災害特征應急避難場所體系
來源:濱州日報
2020年12月15日,我市正式批復《濱州市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2021-2035年)》。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市首部集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避難場所于一體的專項規劃,在全省也是首創。堅持頂層設計和開門問策相結合,作出重大修改50余次
當前,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嚴峻復雜,應急避難場所的數量和質量已不能適應發展的迫切需要。鑒于此,我市自2020年初開始,把編制《規劃》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總體考慮是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提高治理能力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市委、市政府實施七大攻堅任務特別是“實施重大民生實事攻堅”任務為總的抓手,緊緊抓住富強濱州建設這一根本目標,結合濱州應急管理現狀,對全市“十四五”時期乃至今后十五年應急避難工作作出設計和安排。
2020年4月初,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編制《規劃》工作,并成立由黨委委員、副局長高景生任組長,綜合減災科等相關科室人員為成員的工作專班,牽頭安排《規劃》編制有關事宜,按照有關程序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規劃》。之后,《規劃》編制起草組對26個市直部門和各縣(市、區)進行問卷調研,收集各類資料達3900多份;勘察了全市83處避難場所;認真分析了2570個小區和626處公園、綠地、廣場、學校、地下停車場等場所的現狀情況,吸收了國內外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先進經驗,設計了4類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布局和13項應急設施建設指引形成初稿。
《規劃》起草組堅持頂層設計與開門問策相結合,對凡是能吸收的意見建議全部進行吸納,共吸收國家、省、市多領域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330條,8個縣(市、區)和17個市直部門意見建議70多條,作出重大修改50余次。
“十四五”期間,全市規劃8處中心避難場所、133處固定避難場所、1747處緊急避難場所、263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
《規劃》共有五章和附件及圖冊,設計圖表達33張,立體、直觀地對全市綠地、公園、操場及各種配套設施進行了充分的表達。
規劃第一章主要是對全市資源現狀的分析,通過對市級及各縣區存量資源進行分門別類的梳理,從而對應急避難場所的設置、空間布局有了全面的把握。第二章主要是對標對表國際、國內先進經驗,查找全市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正反兩個方面的比較篩選最優方案。第三章主要是對“十四五”期間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應該實現的目標和主要措施進行總體設計。第四章為2026至2035年全市應急避難場所遠景目標,確保《規劃》的科學性、連續性,使《規劃》發揮持久效能。第五章為保障措施,主要從組織管理、資金投入、預案保障等各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確保《規劃》落地。
“十四五”期間全市應急避難場所應該實現的目標和主要措施是整個《規劃》的重點。本著就近、便捷、快速、實用的原則,選擇條件較好、群眾熟知度高的公共設施規劃8處中心避難場所、133處固定避難場所、1747處緊急避難場所,263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完成各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識系統建設、功能區劃分和啟用預案編制并開展宣傳演練。其中:全市各縣(市、區)城區共規劃8處中心避難場所、70處固定避難場所;全市63個鄉鎮各規劃1處固定避難場所;全市1/3的社區(村)各規劃1處緊急避難場所;全市各縣(市、區)城區共規劃74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含地下人防掩蔽工程),全市63個鄉鎮各規劃3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規劃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對應急避難場所的標識標牌、避難宿住、應急供水、應急供電、應急排污等配建設施作了設置要求,對疏散交通和各類突發事件的疏散場景作了規劃指引。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初步建立起適應濱州災害特征的安全、高效、綜合的應急避難場所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熟知且能夠應用,基本滿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的避難需求。至2030年,根據各類用地資源,增設應急避難場所,基本滿足2030年全市人口避難需求。《規劃》堅持民生為要、平災結合、多規融合、實事求是、智慧管控原則
《規劃》編制堅持了五大原則,這也是該《規劃》科學性、實用性的特點所在。即:民生為要,生命至上;平災結合,配套實用;多規融合,科學設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智慧管控,科技支撐。
《規劃》緊緊圍繞“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這一核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實施重大民生實事攻堅”任務的戰略部署,依據應急管理工作的職責要求,堅持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并滿足廣大市民臨災時快速就近抵達、有序疏散要求,均衡布局、高標準建設覆蓋全域和服務全部人口的應急避難場所,提供安全可靠、設施完備的避難避險空間。以救援為主,劃定救援道路、應急避難場所用地和與之配套的應急疏散通道,滿足安全、快速、有效的應急救援和疏散要求。
《規劃》體現了濱州的特點和工作實際,統籌考慮多災兼顧,賦予公園、廣場、綠地、學校、體育場館等場所應急避難的新功能,在現有設施中增設防災救災設施,成為平時美化環境,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災害發生時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避風港。
《規劃》體現了新時代全市社會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要求。堅持智慧應用、數字賦能,把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等多災種的避難場所和智慧城市有機鏈接,提供科學決策、高效運作的指揮平臺。推進應急避難場所數字化技術設施建設和信息共享,實現智慧城市在應急避難場景中的充分應用,用好大數據,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效能,實現人、物、環境的協同共享、優化配置。
整個《規劃》將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社會安全事件等統籌安排、總體設計,同時結合《濱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年)》《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19-2035年)》《濱州市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總體規劃(2019-2030)》《濱州市城區停車場布局專項規劃(2018-2035年)》《濱州市區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從而實現各類規劃的有效銜接和資源的合理使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